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味儿浓浓

(2019-02-23 19:59:49)
分类: 散文随笔


年味儿是中国人心中最醇厚的味道,弥漫在大街小巷,令人神往。年味儿是年货的喜气味儿,是鞭炮的硝烟味儿,是北风传递的饺子味儿,是走亲访友的高兴味儿,是亲子弄孙的趣味儿,是收发红包的嘚瑟味儿。每个人的年味儿虽不尽相同,但都流淌在所有人的心间。

年味儿离不开美食。家家户户煎炒烹炸,弄得满街香气扑鼻,尤其是炸鱼、炸肉的味儿,加上做豆腐的味儿,不用说,就知道要过年了。但那肯定不是年味儿的根本。因为做那些好吃的,是在过年之前;吃那些好吃的,是在过年之后。过年的中心是大年夜,而在我的故乡,大年夜的吃食却极为单调:饺子,而且是素馅的,寓意肃肃静静,平平安安。

年味儿离不开鞭炮。过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放炮,每人不停地进出小店,买各种鞭炮和烟花,不停地在各家门前翻找能放的鞭炮。即使是小鞭儿,未响的也要一个个捡起来,掰开,物尽其用,刺成花放。院里院外噼里啪啦,响声震天动地。我小时放炮,并不能随心所欲,得计划着放。放鞭炮也选择时辰,三十晚上是重点,大年初一也不落空。

年味儿离不开香烛味儿。大年夜家家户户摆供桌、设香案,屋里屋外香烟缭绕,那香味儿是平时没有的。一般百姓烧不起沉香之类,故乡的香多是用松柏的锯末做成,气味极好。香味从一个个院子里飘出,缭绕整个村庄,走在街上,真是让人心醉。最美的年夜应该是大雪初晴,房顶、草垛都覆盖着白雪,天是那样高,星是那样密,香味沁人心脾。

年味儿离不开拜年。过年时不论走到哪里,见面都要拱手拜年。拜年就离不开喜气和寒暄,尤其是见到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儿的七大姑八大姨时的那股亲热劲儿,绝对是过年家家户户最常见、最热闹的一景。

年味儿离不开交流。亲朋聚会,免不了交流一番、畅谈一番:过去的一年,事业是否有新的长进,生活是否有新的改善,父母的身体是否康健,孩子的学习是否满意;新的一年,有哪些新的目标,有哪些新的规划……对父母尽孝、对儿女尽责、对工作尽职,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平添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

年味儿离不开吃喝玩乐。此时,过年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是一个属于家的节日。在家里,有血脉的传承,有亲情的汇聚。一句话,回家才叫过年。每到年底,多少父母都翘首以盼远游的孩子回家。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红的色彩照满厅堂,幸福的滋味盈满酒杯,老人们会从心底里涌出无比的欣慰,无比的满足。和和美美,真好!

而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的空缺!


年 的 声 音


儿时最盼望的莫过于过年,而盼年又最盼听年的声音。

进入腊月,年的声音便开始响起来了。首先涌入耳际的是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吆喝声。“卖冰糖葫芦喽,又甜又脆的冰糖葫芦儿——”一个半老的男人,怀里抱着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棍,棍子上半部用稻草包扎着,稻草上插满了一串串红艳艳、鲜亮亮的冰糖葫芦儿,在冬阳下闪着晶亮的光,鲜红鲜红的,可诱人了。孩子们哪禁得住这般诱惑,乐颠颠地跑回家缠住父母的衣角,讨上一两毛钱,买一串尝尝鲜。“换斫糖了!”卖斫糖的挑一副担子,一边叫唤一边敲铜锣,铛,铛,铛,锣声清脆悦耳,引得小孩馋涎欲滴。斫糖是可以拿废铜废铁来换的,也有用牙膏皮去换的,有不懂事的孩子偷偷地把家中尚余少许的牙膏挤掉拿去换斫糖吃。有人来换,卖斫糖的就放下担子,拿一把斫刀,放在一块像大饼似的斫糖上用一个小铁棍敲下,一块窄窄的斫糖便到了孩子手中,孩子嫌少,嘟着嘴嚷道:“再饶一点”,卖斫糖的也不吝啬,便再来一小块······

“过了腊八便是年。”腊八节一过,年的声音就越来越响了。“嘭”,这是打炒米的声音。我们这里有个习俗,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动锅,必须泡炒米吃。过了腊八,打炒米的师傅就走村串户打炒米了。大人把大米用箩筛筛去碎米,秤了两三斤白大米放进米袋交给孩子去打炒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炒米机旁,“黑葫芦”状的炒米机架在一个铁笼上,炒米机正下方燃着小炉灶。炒米师傅先把炒米机的盖子打开,在圆鼓鼓的机肚中放入适量的大米,再拧紧盖子,接着把炒米机平放在铁架上,左手不断地转动炒米机,右手推拉着鼓风机。炒米机下方的炉灶喷吐着红红的火舌。大约十分钟,炒米机上的压力表达到一定数值后就要熄火起锅了,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孩子们最欢呼雀跃的时候。只见炒米师傅小心翼翼地把“黑葫芦”从架子上平放到地面,又拿一个大麻袋套住炒米机的盖口,再顺手抄起一根铁棍撬动机盖。“嘭”的一声巨响,犹如放炮一般,震耳欲聋,胆小的女孩忙捂住耳朵,炒米机周围升腾起一股白烟。待白烟散去,炒米师傅从麻袋中倒出炒米,炒米粒粒饱满,洁白圆润,香气扑鼻,抓一把炒米放入嘴中嚼嚼,又甜又脆。

“嗷嗷”,这是猪的嚎叫声。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农家要杀年猪了。父亲在院中支口大铁锅,锅内放满水,然后架起柴火猛烧。杀猪的师傅穿一件长褂,掂一把牛耳尖刀,在磨刀石上磨得寒光闪闪,用手试了试刀锋后,向父亲请来的几位男子汉挥了挥手说,逮猪!圈里养着一头大肥猪,少说也有二百来斤,它还在无忧无虑地吃着猪食,哪知道危险迫在眉睫。见几个汉子进了猪圈向自己包抄过来,它才情知不妙,发出哼哼唧唧的叫声,转动着笨拙的身躯躲避。汉子们一拥而上,揪耳朵的,抓尾巴的,抄后腿的。猪嗡嗡叫唤,似乎感觉到末日的到来。汉子们将猪拉出猪圈,摁在两条捆绑的长凳上。晚上,吃着香喷喷的年猪肉,感觉过年真是太美妙了。

年声最响的当数年三十晚上了。年夜饭刚过,外面已响起了“噼啪噼啪”的鞭炮声。紧接着各家各户都放起鞭炮来,爆竹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年声隆隆,年味浓浓,其乐融融。


过年走亲戚
http://epaper.tibet3.com/qhrb/res/1/1/2019-02/22/12/res16_attpic_brief.jpg


昔日乡间,农人看重老亲旧眷之间的来往走动,老辈人常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三年不登门,亲戚变生人。在庄户人家的寻常生活中,过年走亲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外事活动。

乡下人日子虽然贫寒,却重情义,亲戚不分远近,无关贫富,都不怠慢。当然,乡下人注重亲戚的来往,既不攀龙附凤,也不拉帮结派,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延续祖上绵延不断的血缘和亲情,是对先人深切的缅怀和敬仰,即便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抑或是驴尾巴吊棒槌的故交,只要遇到红白喜事或者其他机会坐到一起,哪怕是两人相距甚远,平时连照面都没打过,往往三说两不说就扯到了亲戚上,而一旦续上亲戚,便立即亲近许多,叙不完的亲情,说不尽的好话,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在心头荡漾,临走时拉住手再三交代,下回家里有事记着说一声啊!

早些年,乡间路况不好,交通又不方便,过年走亲戚是真正意义上的“走”,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靠一双脚板,练就了脚上的好功夫。乡下人待人实诚,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吃了填坑,人家吃了扬名”,家里过年时准备的食物,母亲总是不舍得让我们撕开嘴吃,掖着藏着等亲戚来家里的时候招待人家吃。

昔日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走亲戚是乡村孩子乐此不疲的美差事,除了伙食上有所改善,还能借此机会出去撒撒欢儿,见见世面。不过,“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农家娃偏偏不爱走亲戚,这些人往往脸皮薄,不善言辞,除非父母摁着头皮迫不得已,否则很少出门。对于孤陋寡闻没有见过世面的乡村孩童来说,“作假”是走亲戚时的通病。作假是老家一带的方言,意思就是拘谨,放不开。当然,去门当户对、同样家徒四壁的穷亲戚家做客,举止还能自然一些,如果来到那些家境殷实、和自家条件形成强烈反差的富亲戚家中,缩手缩脚是难免的,连走路都走不稳当。以吃饭为例,往往是主人让一下,筷子才动一下;主人再让一下,才又掰了半个馍,主人若是不让,只顾埋着头喝汤。过去乡下人待客实在至极,唯恐客人吃不饱,毕竟成年累月不来一回,大老远跑来了连顿家常便饭都没有管饱,回去后传到老亲旧眷的耳朵里,往后自己还咋在亲戚里头混呢。遇到吃饭“作假”的亲戚,热情好客的主人会手疾眼快趁其不备,或者挖一大勺子菜倒进来客的碗中,或者拿个蒸馍揣进客人的饭里,让你防不胜防,始料不及,分明是逼着你吃,让“作假”之人无法推让拒绝,不得不享用主人的一番盛情。

走亲戚是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娘家人去闺女家走亲戚,还多少带有检查工作的意味,闺女在婆家生活得如何,受委屈没有,婆媳间是否融洽,妯娌们和睦与否,都是娘家人十分关心的话题,做母亲的看到闺女消瘦憔悴了,或是脸上明显带了伤,必要问清缘由,若是自己不慎擦碰,便相安无事;如是丈夫施暴所致,轻则劈头盖脸怒斥一番,骂他个狗血喷头,让其赔礼道歉立下保证;重则反目成仇,拂袖而去,打道回府,搬来救兵,“娘家侄儿,出气人儿”,拳脚相加给点颜色看看,也让他长点记性。

亲戚之间经常走动可以加深感情,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亲朋好友聚到一块,一旦发现某个该来的亲戚没有来,自然要打听一下缺席的个中原因,如若是亲戚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待事情忙完,便抽时间去调解双方的矛盾,最终握手言和,亲情依旧,下次遇到事情再坐到一起,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老亲戚是一根联系骨肉亲情的麻绳,一头连着前世的缘,一头连着今生的根;老亲戚是一把丈量人间冷暖的标尺,镌刻着家族的兴衰,延伸着不灭的香火。人像一茬茬的庄稼,生老病死,岁岁枯荣,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老亲戚都不能断,都要薪火相传一辈辈延续下去。老亲戚是血脉的源头,是亲情的凭依,是一根瓜秧上结下的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