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事

分类: 散文随笔 |
征稿邮箱:njrbfkb@sina.com
我常常好奇,人们为何对雪情有独衷,期盼下雪,最好大雪纷飞,不是落地即化的那种,要积上厚厚一层,然后满眼的银装素裹,满目的雪地无痕,似乎应了满腹的心事情思。
雪果然下了,且越来越大,大人小孩都如释重负,心满意足。孩子们可以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了,自是在玩耍中乐哉悠哉,肆意挥洒着天真,到处张扬着童趣。这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实乃无忌童年中最难忘怀的经历之一。大人们除担忧出行受阻外,更多的是对雪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否则微信朋友圈也不会被雪刷屏了,无论家前屋后、大街小巷,还是玄武湖、秦淮河,抑或是石头城、中山陵,凡具有金陵标签意义的地方,随拍随秀。摄影爱好者更是喜出望外,尽显抓取之能事,或寒江小品,或粉黛小筑,或旷野银装,或梅雪映趣,不一而足,不亦乐乎。当然,今人已经少有古之柳宗元们的洒脱与执著,一顶蓑笠,一叶扁舟,任尔风雪肆虐,独钓寒江不移。
说起来,雪还是大人小孩心意相通的桥梁,借此可以增进代际感情,尽享天伦之乐。最记得2008年初的大雪,那次我陪女儿打了很长时间的雪仗,虽已满身雪花,湿了衣,累了身,仍不愿停下来,继续,继续,再继续……女儿很开心,银铃般的笑声久久荡漾在寒冬中。后来,即便每年也会或多或少陪女儿雪地玩耍,但随着年岁渐长,女儿由一只毛毛虫开始蜕化为一只美丽的蝴蝶,渐已难觅儿时的天真浪漫,心事多了,关于雪也别是一番滋味。但我知道,至少我们已经拥有一段值得回忆的雪事,足矣。
实际上,除了小孩可以在雪地尽情玩耍,农人尤盼下雪,当然适度为宜。我老家位于里下河平原,麦子是冬季最主要的农作物,乡人均指望来年有个好的收成。为此,常听长辈们说起“瑞雪兆丰年”的农谚,还郑重其事地写上春联,张贴大门。幼时的我一直不明白,后来才渐渐明了,不仅为了讨个口彩,祈祷来年丰收,其实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一旦雪降,一者,下雪后,无疑是给麦子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过寒冬则无大碍;二者,融雪时,要从土壤吸收热量,土壤温度骤降,可将藏至地下过冬的害虫冻死;三者,化雪后,雪水自然灌溉于农田,且雪中富含的氮化物成为农作物不可多得的肥料。谁不巴望天空作美呀。
文人则大多喜欢拥雪入诗,可谓古今诗人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唐诗尤甚。譬如,既有“大雪满弓刀”的豪情,也有“风雪夜归人”的柔情。如若雪中送别友人,则又是另一番境况了。高适别董大赠诗云:“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本来雪天苍茫,送别更显凄凉,然高适善解人意,心胸开阔,后两句宽心劝慰,直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雄壮豪迈,使得诗境阔远而深厚,足以鼓舞人心,激励心志。
有雪无酒,便可惜了雪之景致。有雪相伴,畅饮、小酌皆可,有时品雪胜过品酒,古之文人墨客深谙此道,无论雅聚,还是独处,把酒赏雪,兴致十足。白居易常居山村,面临“晚来天欲雪”,发问一句“能饮一杯无”,将寂寥冷清的心境表露无疑,此时邀请好友前来对饮叙旧,也不枉费了美景;还常常雪夜无眠,背灯南窗,围炉静坐,小酌助兴,偶闻残雁,思绪万千。比白居易年少三旬的杜牧也喜欢雪时独酌:“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以雪助饮,醉意蒙眬,即便壮志难酬,此刻抛却凡尘俗世,了无憾事。
踏雪赏梅向来是古今雅事,梅雪争奇斗艳,相映成趣。宋朝诗人卢梅坡乃描写梅雪争春的高手,七绝《雪梅》当属古今佳作:“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争与不争,傲与不傲,雪和梅就在那,虽各有长短,却相依相伴,守望或牵挂,两者心事任由世人评说。
傍晚,路过紫金山麓,回看时,真的很想看到“雪浮云端”的意韵,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至于金陵城中增不增暮寒,那已是次要。想来,就让这雪吹散一下雾霾,映衬一下天真浪漫的笑脸,不也是幸事一桩。
此景此情当尽收心底,珍藏雪中事,珍惜身边人,有雪相伴,今夜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