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民俗节日多
(2019-02-15 19:46:28)分类: 散文随笔 |
|
|||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节日,在正月里体现得最多。
正月初一:春节。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这一天要在堂屋内摆上祖先的画像,前设香烛祭祖,然后按辈分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礼罢,全家要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吃过早饭,家中的成年男子要出门拜年。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五前拜年,俗话说:没出“正月节”就不算晚。
正月初二:迎婿日。这一天是我国民间的“迎婿日”, 正月初三:天庆节、小年朝。按照古人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古人对初三很重视,故称为“小年朝”。这天还有个习俗,就是要吃合子,取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之意。 正月初四:迎灶神。灶神也称灶王爷、灶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按民间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供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迎接。初四的食俗是吃烙饼炒鸡蛋。 正月初五:破穷日、财神生日。传说姜子牙封自己的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据说,姜子牙的妻子是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人们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马上回去。于是把初五定为“破五”。民间以前的习俗从初一到初五有很多禁忌: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等。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就被解除了,一切恢复常态,所以称为“破五”。 正月初六:开门红。旧时这一天是商家开门营业的日子。店员们在门板上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放鞭炮庆新春。掌柜的期待这天赶上大买卖,俗称“开门红”。 正月初七:人日。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等,即人类的诞辰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类的生日,人们就将正月初七这天称为“人日”。这天的习俗是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如果这天天气晴好,就意味着这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如果在这一天有孕妇生产,则更为喜庆。 正月初八:顺星节。在延续至今的民俗中,正月初八被称为“顺星节”。这一天民间有祭拜顺星的习俗,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当当。 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元月十五是传统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在中国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传说西汉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将平乱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与民同乐日。元宵之夜,人们要点灯笼、放烟花、吃元宵,全家团圆,共庆佳节,其乐融融。 正月十六:走百病。灯节前后三日,走百病与嬉戏观灯本是一回事。民俗走百病是对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妇女的特别关照,提供一个夜下宵游的“老例”。清乾隆《宁河县志》记:十六日,妇女相携走桥摸钉,以消灾。三五相伴,过一过桥,称为“度厄”;城门楼下,摸一摸门钉,钉即丁,摸钉之意在健康,对求子心切者则另有含义。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是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安乐和平的节日。相传,女娲是地位比黄帝还高的华夏人文先祖,是人类生命的创造之神。“天穿节”透出古代人们对生命之神的敬畏,对庇佑人类的感恩。 正月二十四:老鼠娶亲。此类婚鼠故事,各地传说不少,民间年画多有表现,但各地日期不尽相同。津沽为什么又传为正月二十四?语焉不详。其实,鼠为仓神,这一俗仪,应当能够给人以解答:填仓节前夜,媚鼠在打点仓神。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民间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已有记载。过完填仓节,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方曾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照旧征收皇粮,凶狠至极。给皇家看守粮食的仓官于心不忍,开仓救民,然后在正月二十五放火烧仓,自己也在大火中殉仓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官,每到此日,用细炭或柴草灰在院里院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传说中又说,这一天仓官虽死,却被上天封为管理天下粮仓的仓廪神。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仓神的诞生日。 上述正月里的各种节日和民俗,尽管很多说法没有根据,甚至只是一种传说,但其本身却承载了人们祈福的美好意愿。我想,这也是它能传承下来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