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起源新论

(2019-01-18 15:17:34)
分类: 散文随笔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对联的起源归功于北宋孟昶。《古今对联荟萃》写道:“根据宋人黄休复的说法,对联起源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九六三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书引用《宋史·西蜀孟氏》中记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门寝左右……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由于这是史料可见最早题于桃符的对联,便说“宋人黄休复的看法是基本可靠的”(注)。迄今网上依然有此论点,笔者认为都把对联与春联、载体与诗句混为一谈了。

 

对联是大概念,如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贺联等实用联。楹,廊柱也,载体小概念。宫殿寺庙园林廊柱常见精美名联,因其典雅宏伟升格为大概念。桃符是古代民居门上的驱邪画板,对联是言志诗句,两者并非一码事。桃符并非对联主要载体,在宋代也是广泛出现在书面口头、宫殿园林以及婚丧寿庆的红白条幅上。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就是书面传播,均与桃符无关。因此可以说过年贴春联最早的表现形态,是北宋孟昶桃符题诗。但是桃符毕竟不是春联,更不能认为桃符题诗是对联的起

源。

 

孟昶题符时为降宋前夕,在其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代,刘勰便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这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较完善的对联理论,也是对孟昶起源说的有力反驳。

 

对联的雏形是对仗,这种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的句式,在先秦散文以及楚辞汉赋乐府诗里,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大大增强了诗文的生动性感染力,也为刘勰上述总结提供作品依据。其中对仗较工又可独立成章者,如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如今也经常出现于客厅或办公室,发挥鞭策激励作用,谁又能说它们不是对联呢!

 

唐诗中大量对句,工稳贴切生动绝妙,脍炙人口光彩夺目。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等,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孟昶其联是学仿前人而作,对仗之法并非由他开创。明代王子承曾编印的《唐诗联选》,证明早有人认为律诗中优秀对句便是对联。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

《诗经》,便经常出现相似句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大雅·卷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等,这才应该是对联最早的襁褓婴儿。

 

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墨子说:“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古代虽无对联之名,却多有借排比、对仗而抒情记叙议论之实。实在前名生后,名为虚实为本,弃根本而图虚名焉能认知世界,轻内容而重载体更是本末倒置。由此可见,孟昶桃符起源之说实难成立;与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一样,对联之源之祖,应为古代百家诸子及广大人民群众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