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自己的内心
(2019-01-17 09:48:44)
|
|
|
|
明代王阳明先生可谓“一鸣惊人”的奇才。传记称,他五岁前未发一语,而一旦发声,竟能熟诵祖辈热读的古文。十五岁时梦谒伏波将军庙,离世前不久途径乌蛮滩伏波庙。拜谒其间,宛如梦境。沉疴未起,答学生问“有何遗言?”他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诸如此类,多少有点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这位心学倡导者的魅力。但从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及其人生实践看,他委实是处于明代乱世中最具心智和才干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据先生年谱记载,他一生坎坷,但自幼至老,总以“勤读书”为要务,为至乐。他曾有一度溺于道佛而轻儒。直至37岁时流放贵州,在贵阳龙场驿站,荒寒的人生体验才彻悟儒学的简易广大。他发愤居敬持志,循序致精,奉四书五经为经典,磨砺深究,独创心学,矫正时代旧习,开出理学新风。
阳明心学的主题词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主张立志勤学,旨在开启人的灵性和智慧。在远大志向的支撑下,勤学以唤起人的良知,做到目标坚定,处事虚心,不耻下问,表里如一,坚忍乐观。他阐发心体光明乃是读书的根本法则。因此仅局限于求学问、善辞章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读书。
勤读书在于清心地。一个人心性涵养的学业是至关重要又颇为艰难的。人心的端正,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投放到人生历练、经世济民的实践中去激发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自身元素,敢于社会担当,完善独立的意志和灵魂。这是阳明心学的高明之处,知行本体原本一致,知行合一,就是本心的磨炼。
阳明先生指出:“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良知与生俱来,是为人的尺度。纯粹的良知,可以铸造人、陶冶人、感化人,乃至拯救人。当我们具备万物一体之仁,恪守道德,体验情怀,使宅心仁厚,处世和谐。由此可见,对于人自身说来,心智的力量是一股最为强大的力量。
阳明心学诞生后,得到后代不少政治人物和仁人志士的尊崇。如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无不奉为养心之道。当下,我们面临全新的世态,物质化的丰富前所未见,而精神性的贫困时有发生。人心在物欲的诱惑和驱动下,或见失去本真的迷茫,人的生存生活压力不可回避的烦恼,需要我们去面对。
因此,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让我们修炼内心的强大,并获得心境的安宁。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