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韵致的磁器口
(2019-01-10 14:34:13)分类: 散文随笔 |
历史的风吹拂着磁器口古镇,那条青石板铺就的窄窄的街道。吹拂着老墙、旧屋和故人;吹拂着铁树、茶花和古井;吹拂着古老的翰林书院,古色古香的茶馆,古朴典雅的牌坊匾额,以及徐悲鸿、郭沫若等文化名人漂泊流离的身影。或者还有民国名媛蒋碧薇妩媚飘逸的长发随长风在古镇飘过……这些幽深久远、古朴雅致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个多世纪前的时光里。让人顿悟,在我们日常而平凡的生活里,是否还有许多曼妙而柔软的细节、平淡而雅致的风景,在走过的脚步中,被不经意间忽略了。
古风文韵轻吹慢揉着磁器口。拂去历史烟尘,青了园里草,绿了街边树,红了巷内花。茶馆里摆龙门阵的声情并茂、风趣幽默地讲述着抗战时期的老重庆和日寇敌特斗智斗勇的奇闻轶事;川妺子甜美婉转的小曲声,时不时地萦绕于耳边;街头艺人正在表演着川剧绝活“变脸”,引来阵阵喝彩声。
磁器口和蓉城的宽窄巷一样有名气。也许磁器口很小,小到只有窄窄的一条长街,浅浅的几处小巷。可是磁器口也很大,大到幽深久远,目不可测。当然是文脉蕴存的久远。一条古老的青石板长街上,鳞次栉比的茶馆、商铺,络绎不绝的人流,雅俗共赏的人文风景,这些虽然是古镇的一部分,但远非磁器口的全部和本质。那么磁器口到底蕴涵了多少文脉精彩,隐藏了多少虽然久远却依然鲜活的风景呢?
要找寻磁器口的文脉精彩,首先得说到翰林书院,现在称翰林茶园。隐藏于街口处的小巷中,巷子里一处仅为半片天井的小院,一张长方桌,几把竹躺椅,一把小铜壶,几只老旧的陶瓷茶杯。慵懒的睡莲,馥郁的丹桂和棕竹、茶花等盆栽随意摆放其中。一只老花猫在正午阳光下的窗台上酣睡……一切无不渗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寂寞冷清的小院,几乎隔开了外界的热闹和喧嚣。
翰林茶园从沉淀的时光里流露出来的儒雅厚重的历史韵味更受游人喜爱。这处寂寞冷清的小院,是重庆主城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古代私塾旧址。为磁器口人熟知的“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这里就是寻找磁器口精彩文脉的泉眼。话说清代的磁器口人孙文治,幼年时从其堂叔孙珏就读,因多次乡试而未中,便开了这家私塾教徒授课。后在此就读的本家弟子孙文煦、孙文杰双双考中举人,加之早年中举的孙珏,磁器口孙家一门高中三个举人,颇受世人尊敬。此后,磁器口人黄钟英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沙坪坝人段大章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甘肃布政使。一家私塾竟然教出了三个举人、两个翰林,足可见其师德之高尚,治学之严谨。这家私塾也被后人尊称为翰林书院。这仅是磁器口精彩的文脉韵致之一斑。
磁器口是姹紫嫣红的。春有红梅夏杜鹃,秋香金桂冬茶花。四季皆是春的韵致,花的世界。然而,磁器口的文脉韵致之花才是最受文人墨客青睐的。据资料显示,仅抗战时期就有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蒋碧薇等二十多位文化名人漂泊生活在磁器口。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与日寇作战,为民族立魂,留下了许多佳话轶事。民国名媛蒋碧薇就是其中一位,她把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留在了磁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