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北朝: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意思是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出自南北朝诗人谢朓的《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未央:1、未尽,未已。《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王逸注:“央,尽也。”杜甫《章梓州橘亭饯窦少伊》诗:“主人送客何所作,行酒赋诗殊未央。”2、汉宫名,见“未央宫”。
[编辑本段]【未央宫一词由来】 未央宫: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隅。
汉高帝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新莽末毁。东汉末董卓复葺未央殿。唐未央宫在禁苑中,至唐末毁。
以下为原文: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释义: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赏析
永明十一年秋,谢脁从荆州随王府被召回下都建业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写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同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
这首诗采用比兴、比喻等手法来抒发忧愤交聚的心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诗中写道“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前一句把自己喻为飞鸟,把毁谤
中伤他的人比喻为“鹰隼”,生恐遭到暗算。后一句把自己喻为菊花,担心自己在严霜中枯萎。这两个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恐遭鹰隼之击、严霜之诛的忧惧心情。最后两句“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则是他的期望。
创作背景
作者二十七岁时为荆州随王萧子隆文学,深受赏识,长史王秀之出于忌恨,常欲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两年后,即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秋,作者因谗言被召回京都。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离荆州返京都的途中寄赠在荆州西府的同僚们的。
赏析:
诗人从旅途中截取了最后一段行程来写。新林,离诗人此行目的地南齐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市)西南不远。距目的地将到未到之际,在艺术表现上乃是一个“包含最丰富的时刻”,因为此时诗人的心潮恰值高峰,意最难平。选择这样的时刻,有助于诗情的激荡和集中抒发。
题面中的“暂使”二字,已经流露出“疲马恋故轩”的依依之情;诗人不从交代本事人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
全诗以大江奔流起兴,以翱翔寥廓作结,虽写忧患之感而终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诗的境界振拔于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风骨。清人施补华评述谢脁诗时不独称之为“秀气成采”,且拈出其“骨干坚强”(《岘佣说诗》)的特征。证之此诗,可谓允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