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不遗余力
(2018-12-16 21:48:33)分类: 知识窗 |
不保留剩余的力量。意思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使用全部力量。
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赵王召见楼昌和虞卿,对他们说:“部队作战失败了,一位都尉阵亡。我想跟秦国拼了,怎么样?”楼昌说:“这么干对咱们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派重臣出使秦国讲和。”虞卿说:“楼昌主张讲和是有道理的,不讲和咱们的部队就要被秦军打败。但是,和与不和的决定权在秦国手中。依国君您看,秦国是否想战胜咱们?”赵王说:“秦国‘不遗余力’,一定要打败咱们。”虞卿说:“既然这样,请您采纳我的建议,派使臣带上贵重的宝物去联络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得到这贵重的宝物,就一定接待咱们的使臣。咱们的使臣到了楚国、魏国,秦国一定会疑心诸侯各国联合起来了,而且一定恐慌。只有这样做,和谈才能考虑。”
赵王不采纳虞卿的建议,而是跟胞弟平阳君赵豹商量了一下,派郑朱去秦国求和。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赵豹负责和谈,秦国已经接受了求和使臣郑朱,您认为以后的形势会怎么样?”
虞卿回答说:“您得不到和平,赵军一定被打败。目前天下附和战胜者的都倾向秦国。郑朱是赵国重要的大臣。郑朱到了秦国,秦王和秦相范(su)一定大肆张扬来向天下示威。这样一来,楚国和魏国就会认为秦赵已经讲和,如有战事,他们也不会派兵援救赵国。秦国得知没有人可能援救赵国,那么,赵国这种和平是不可能存在的。”
秦相范果然大肆张扬赵国特使郑朱来到秦国,但到底也不肯与赵国讲和。
以后,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括,坑杀降卒四十万,秦军更进一步包围赵都邯郸。赵国被天下人耻笑。
前一篇:成语典故:开宗明义、开诚布公
后一篇:成语典故:气吞山河、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