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2018-12-14 11:26:23)|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始终认为,好的散文家,本质上应该都是一个诗人。以一颗敏感而自觉的心灵,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诗情和画意,再利用某一个机会、生活里某一段经验,从一个地方或社会,来织绘自己的思想、语言和颜色。正如福楼拜曾有过的野心:“想把诗的节奏赋予散文,叙写通常的人生。”高明的作者,都清楚地知道文章不是辞藻,而是生活。
相较于诗歌或小说等其它文体,散文的亲切感是先天而来的优势。散文世界可以容纳人世的所有潮汐,砂砾金石、云雾风雨都是自然一角,宇宙一切现象、人生一切点染,全都成为它的流连叹赏。成功的散文往往具备无限的包容性,它不用像诗歌那样凝练或像小说那样渲染,唯一需要的就是内外契合地呈现人生全部的赤裸。
这种难能可贵的真实和亲切,正是我读和悦先生的散文集《水流云在》的一个印象。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常以“味”字论艺,来表征作品中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的统一。在我看来,《水流云在》的艺术魅力也可以用三味概之:淡味、趣味、真味。
先说淡味。从英国的小品、日本的徘文,到五四时期周作人开创的“美文”一派,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历来为许多散文家所钟爱。和悦先生在《水流云在》的后记中也曾提到,“天然去雕饰”是他创作多年来有意追求的情趣与味道。要做到平淡而不平庸,需要较高的审美品位、渊博的学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而这些,他是具备的。这样,在婉婉絮谈中,就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为一体。《再上五台》记叙了重访佛家圣地的经历,将关注点放在“变化的、有生命的人群”,悠然而行的游客、养花遛狗的僧侣、河边戏水的住民,勾勒了一幅寺院不求静、僧人不求闲的山间图景,显出一种别样的生气。而后作者写到夜深时携友街中散步,“两侧房屋几近空无,在幽幽的街灯辉映下,石街愈显晶莹和幽远。寒风中不期有九月的雪花落下来,无声无息,无来也无去”,又是将闲寂的意境凸显到了极致。一动一静间,自有一种淡淡的隐逸思想与洒脱趣味。《河东记趣》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将20天来在运城13个县区出差的见闻点滴缀连,万荣的笑话、新绛的名产、闻喜的牌坊、夏县的小村……作者像一位吝惜笔墨的画家,只肯取寥寥几笔俯拾最鲜明的一点绘于纸上,直白朴实的叙述,既流淌着作者对三晋厚土的脉脉情思,又饱含对当时当地人文社情的关注与思考。《四城记》《平阳风情》《北出山西》等文,同样是将游览过的城市白描式地呈现给读者,自然而轻盈,写的是山水,是自然,是小县,是商业,是种种人,是风物,是历史,也是文化。当代散文大家秦牧曾说过:“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和悦先生正是以其独有的风度与敏锐的才思,将生活种种投注笔端,笔随人意、兴之所至,不过分雕琢,不矫揉造作,以平淡的讲话包藏深刻的意味,用生活的艺术展现悠然的心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值得人细细品味。
再说趣味。晚唐诗论家司空图云:“趣味澄敻,若清风之出岫。”在我看来,“趣味”应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的统一,既是为人之道,也是作文之本。在琐屑的日常中开掘一点乐趣,于庸冗的现世里赋予一点诗意,经由作者的笔,将这吉光片羽构建成精神世界的乌托邦,再将读者卷入这片新鲜有趣的人事潮汐。《水流云在》中的《行记》是我情有独钟的部分,特别是作者写他与各色人之间的交往,虽然都是平凡人的日常事,但别有一种生动鲜活的意趣,常引人会心一笑。《逛哈尔滨早市》里,清早不到五点钟就兴致勃勃去赶早市,挤在水泄不通的小巷子里,自觉颇有“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的闲趣。一位老先生看上一架要价180元的照相机,从容不迫还价100元。摊主一口答应,被恭维爽快后,竟干脆承认相机本就是用一件皮夹克换的,不过六七十元。这一来一往间带着点市民阶层的狡黠与智慧,融汇了市井生活特有的蓬勃生气。《侯马、上马、马家山》写在村主任的窑洞吃午饭,饭菜“青泠泠黄澄澄红艳艳的,色正味纯手艺巧,情浓意厚寸心知”。饭后在村主任家的炕头睡了个午觉,心里久违的踏实。《山海之间闽东南》,在鼓浪屿上闲庭信步,想到这座“诗歌之岛”的代言人——舒婷,兴之所至,为年轻的导游朗诵起舒婷的名篇《双桅船》。个中浪漫,可能只有所谓的“文艺青年”才能体会一二罢。
又说真味。散文的面貌就是真实,它类似抒情诗,从第一句到末一句,都是围绕着某种中心的心情细密织就,犹如茧之于蚕。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不朽颂》中曾这样吟唱:“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心灵/感谢它的温柔、欢乐与忧惧/对于我,最卑微的野花也能唤起/那泪水不及的最深处的思绪。”对于和悦先生来说,那朵为之动情的野花,就是他对女儿的爱。《水流云在》中专门有一篇《致女儿和夏的信》,是女儿升初三那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的。篇幅不算长,却将一个父亲的期许、担忧与呵护娓娓道尽,读来亲切温暖。书中的其它篇目,也时不时会记录下与女儿相处的只言片语。《心有千千结》写两岁的女儿第一次离家,作为新手父母的种种不舍与不习惯;《我的地盘之周杰伦》写寒冬陪女儿去万人体育场看周杰伦的演唱会,女儿主动把手放他膝盖为他取暖的温馨;《平阳风情》写下乡坐车时因为晕车给女儿发短信,颇有点诉苦求安慰的意味,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许多作家都写过给孩子的书,周国平写过《宝贝,宝贝》,王朔也有《致女儿书》,他们无一例外都将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也竭力使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想来,作者也是以这种真诚平等的态度,细心维护与女儿的关系,记录下父女间的点滴温情。正如在那颗小小星球上用心浇灌的那一株玫瑰,正是因为在她身上花费的所有时间,才使得她在宇宙中变得如此独一无二。
成功的作品,作者的性情总应是与主旨一致的。在《水流云在》的字里行间,我总感到有一种坦率的气质。不论是记事、说理还是抒写心情,都是那样的淡且真。书中寻不到什么热闹,都是些平常人的平常事物。似乎只是于道旁随手摘下的一片花叶,旅人脚下沾着的一粒砂砾,天边无意飘过的一片流云,然而于我们却是那么亲切。读和悦先生的这本书时,总让我想到苏东坡的一阙词,讲的是他与朋友去南山玩,喝着配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野菜和嫩芽。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用作此书的注脚倒是很合适。只要保持本心,回归明朗,想来即便在这浮尘天地间,也总能寻到些清欢滋味了。
相较于诗歌或小说等其它文体,散文的亲切感是先天而来的优势。散文世界可以容纳人世的所有潮汐,砂砾金石、云雾风雨都是自然一角,宇宙一切现象、人生一切点染,全都成为它的流连叹赏。成功的散文往往具备无限的包容性,它不用像诗歌那样凝练或像小说那样渲染,唯一需要的就是内外契合地呈现人生全部的赤裸。
这种难能可贵的真实和亲切,正是我读和悦先生的散文集《水流云在》的一个印象。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常以“味”字论艺,来表征作品中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的统一。在我看来,《水流云在》的艺术魅力也可以用三味概之:淡味、趣味、真味。
先说淡味。从英国的小品、日本的徘文,到五四时期周作人开创的“美文”一派,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历来为许多散文家所钟爱。和悦先生在《水流云在》的后记中也曾提到,“天然去雕饰”是他创作多年来有意追求的情趣与味道。要做到平淡而不平庸,需要较高的审美品位、渊博的学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而这些,他是具备的。这样,在婉婉絮谈中,就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为一体。《再上五台》记叙了重访佛家圣地的经历,将关注点放在“变化的、有生命的人群”,悠然而行的游客、养花遛狗的僧侣、河边戏水的住民,勾勒了一幅寺院不求静、僧人不求闲的山间图景,显出一种别样的生气。而后作者写到夜深时携友街中散步,“两侧房屋几近空无,在幽幽的街灯辉映下,石街愈显晶莹和幽远。寒风中不期有九月的雪花落下来,无声无息,无来也无去”,又是将闲寂的意境凸显到了极致。一动一静间,自有一种淡淡的隐逸思想与洒脱趣味。《河东记趣》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将20天来在运城13个县区出差的见闻点滴缀连,万荣的笑话、新绛的名产、闻喜的牌坊、夏县的小村……作者像一位吝惜笔墨的画家,只肯取寥寥几笔俯拾最鲜明的一点绘于纸上,直白朴实的叙述,既流淌着作者对三晋厚土的脉脉情思,又饱含对当时当地人文社情的关注与思考。《四城记》《平阳风情》《北出山西》等文,同样是将游览过的城市白描式地呈现给读者,自然而轻盈,写的是山水,是自然,是小县,是商业,是种种人,是风物,是历史,也是文化。当代散文大家秦牧曾说过:“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和悦先生正是以其独有的风度与敏锐的才思,将生活种种投注笔端,笔随人意、兴之所至,不过分雕琢,不矫揉造作,以平淡的讲话包藏深刻的意味,用生活的艺术展现悠然的心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值得人细细品味。
再说趣味。晚唐诗论家司空图云:“趣味澄敻,若清风之出岫。”在我看来,“趣味”应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的统一,既是为人之道,也是作文之本。在琐屑的日常中开掘一点乐趣,于庸冗的现世里赋予一点诗意,经由作者的笔,将这吉光片羽构建成精神世界的乌托邦,再将读者卷入这片新鲜有趣的人事潮汐。《水流云在》中的《行记》是我情有独钟的部分,特别是作者写他与各色人之间的交往,虽然都是平凡人的日常事,但别有一种生动鲜活的意趣,常引人会心一笑。《逛哈尔滨早市》里,清早不到五点钟就兴致勃勃去赶早市,挤在水泄不通的小巷子里,自觉颇有“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的闲趣。一位老先生看上一架要价180元的照相机,从容不迫还价100元。摊主一口答应,被恭维爽快后,竟干脆承认相机本就是用一件皮夹克换的,不过六七十元。这一来一往间带着点市民阶层的狡黠与智慧,融汇了市井生活特有的蓬勃生气。《侯马、上马、马家山》写在村主任的窑洞吃午饭,饭菜“青泠泠黄澄澄红艳艳的,色正味纯手艺巧,情浓意厚寸心知”。饭后在村主任家的炕头睡了个午觉,心里久违的踏实。《山海之间闽东南》,在鼓浪屿上闲庭信步,想到这座“诗歌之岛”的代言人——舒婷,兴之所至,为年轻的导游朗诵起舒婷的名篇《双桅船》。个中浪漫,可能只有所谓的“文艺青年”才能体会一二罢。
又说真味。散文的面貌就是真实,它类似抒情诗,从第一句到末一句,都是围绕着某种中心的心情细密织就,犹如茧之于蚕。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不朽颂》中曾这样吟唱:“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心灵/感谢它的温柔、欢乐与忧惧/对于我,最卑微的野花也能唤起/那泪水不及的最深处的思绪。”对于和悦先生来说,那朵为之动情的野花,就是他对女儿的爱。《水流云在》中专门有一篇《致女儿和夏的信》,是女儿升初三那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的。篇幅不算长,却将一个父亲的期许、担忧与呵护娓娓道尽,读来亲切温暖。书中的其它篇目,也时不时会记录下与女儿相处的只言片语。《心有千千结》写两岁的女儿第一次离家,作为新手父母的种种不舍与不习惯;《我的地盘之周杰伦》写寒冬陪女儿去万人体育场看周杰伦的演唱会,女儿主动把手放他膝盖为他取暖的温馨;《平阳风情》写下乡坐车时因为晕车给女儿发短信,颇有点诉苦求安慰的意味,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许多作家都写过给孩子的书,周国平写过《宝贝,宝贝》,王朔也有《致女儿书》,他们无一例外都将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也竭力使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想来,作者也是以这种真诚平等的态度,细心维护与女儿的关系,记录下父女间的点滴温情。正如在那颗小小星球上用心浇灌的那一株玫瑰,正是因为在她身上花费的所有时间,才使得她在宇宙中变得如此独一无二。
成功的作品,作者的性情总应是与主旨一致的。在《水流云在》的字里行间,我总感到有一种坦率的气质。不论是记事、说理还是抒写心情,都是那样的淡且真。书中寻不到什么热闹,都是些平常人的平常事物。似乎只是于道旁随手摘下的一片花叶,旅人脚下沾着的一粒砂砾,天边无意飘过的一片流云,然而于我们却是那么亲切。读和悦先生的这本书时,总让我想到苏东坡的一阙词,讲的是他与朋友去南山玩,喝着配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野菜和嫩芽。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用作此书的注脚倒是很合适。只要保持本心,回归明朗,想来即便在这浮尘天地间,也总能寻到些清欢滋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