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是一种心境

(2018-12-12 11:02:37)
分类: 散文随笔

想想古人真是有趣。喝个酒吧,还要临水宴饮,几十个人坐在溪水的两边,将酒杯置于清溪之上,任其漂流,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喝得热热闹闹又斯斯文文,事后还要整出一本《兰亭集序》,从此“曲水流觞”千古流芳。

过个冬至吧,大俗里透着大雅,平常日子从此变得不同凡响。家家户户在墙上贴九九消寒图,图上白梅花一枝,梅花八十一朵,从冬至起由孩子们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九九寒天已尽。

种个地吧,还蛮乐和,其中代表人物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和平常的农夫一样过着汗滴禾下土的日子,所不同的是,他在劳作中感觉到了自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劳动如此之美,给人感情上如此的满足。

去看朋友吧,优哉游哉,慢慢地倚杖觅归路。抬头一瞥星斗阑干,低眉闻听稻香蛙鸣;与朋友有约,从那对面山上来,把盏酬唱,对弈手谈,清风先来了,故人尚未到,于是灯下闲敲棋子,何其散淡!如今想想都觉得羡慕。

记得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曾把袁枚与苏东坡、李卓吾、张潮等并提,一同赞赏,说这些都是脱略形骸不拘小节的人……这些人太好了,所以不能循规蹈矩,因为太有道德了,所以在儒家看来便是不好的。

何意?袁枚之流视名利如浮云,视钱财如粪土,活得有品位、有个性。他十二岁考上秀才,二十多岁中进士,入过翰林,做过江苏省好几个县的县长,上下拥戴,名利双收,羡煞世人。但袁枚自己觉得没劲,厌烦那一套成天跪接跪送的礼节和虚假的应酬,绝然隐退。在三十九岁那年回到南京的小仓山,一心一意经营他的随园。置身其中,烹调美味,吟著诗文,呼朋唤友,随性随意地悠游岁月。

不过,天下惟有读书好,世间无如吃饭难。袁枚式的生活,不仅仅需要一颗解风情的心,还需要物质基础,不仅要衣食无忧,起码还要略有盈余,才能支撑如此场面。如果一个人穷得只剩下诗意了,那么最诗意的人也就变得最失意。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这首七绝出自江南才子唐伯虎之手,反映了他穷困潦倒的家境,连普天同庆、团圆热闹的除夕也清闲得了得,自我解嘲地跑到寺院里观赏梅花。

清高的李白初离长安时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了颠沛流离的晚年则后悔“千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当年读此诗句,我禁不住批曰:有时常想没有时,当年玄宗赐你千两黄金,你要是会过日子,量入为出,有个计划,做点买卖什么的,现在也不至于徒叹“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了。

“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但他的一生却极为凄苦,在尘世间一无所有,既没有一张自己的床,也没有爱人;既没有荣誉,也没有地位,更没有知音,他的作品长期无人问津,并且在四十多岁时就疯了;曾留下传世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黄仲则也是如此,人生多难,贫病交加,最后被债主逼得没有办法,逃到山西运城,死在一座破庙里,年仅35岁。

由此可见,“诗意”这东西也不是好玩儿的。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人啊,只要一天还活着,就得吃饭穿衣,就得用钱。因此,诗意的生活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说它难,是因为这个时代虽然物质极大丰富,科技空前先进,但逼走了诗意;说它易,是因为欲是心魔,只要有一颗平常心,踏实工作,简单生活,诗意无处不在。一本好书、一支好曲子,或者抬头看看月亮、静心听听树间风、窗外雨,都会给你带来物质不能给予的快乐。

美就是如此简单。说到底,诗意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也是一种胆量,一种睥睨世俗、鸟瞰红尘的操守,只要心向往之,我们便可以自导自诗意:把生活中的清风明月演绎成诗歌,柴米油盐演绎成散文,坎坷与不幸演绎成小说,让生活时而像溪水一样潺潺流淌,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柳暗花明、风月无边。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旅行的春光
后一篇:雪夜的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