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天说“伏”

(2018-12-12 10:03:32)
分类: 散文随笔


“伏”天之“伏”,与其说是天气状态,倒不如说是人们的活动状态。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宋代梅尧臣这首诗大约最可描述“三伏”天的炎热之势了。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里,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并不用“热”和“冷”去名之,而是称之为“三伏”或“三九”,而所谓的“三伏”天,就指介于小暑大暑之间的三四十天。

最热的天为什么以“伏”命名呢?

我们先从“伏”字的字形上看,它从人,从犬,最初的本意是,人如犬一样地趴伏着,引申为潜伏、埋伏。伏天的“伏”在这里大约就是伏低、潜藏的意思。因为盛夏的阳气过旺,阴气较弱,阴气就容易受到阳气逼迫,只有藏伏在地下,待盛夏过去,阳气减衰,阴气再得以上升,天气也就转凉了。所谓“三伏里面加一秋”,就是说立秋在末伏中伏之交,天气正热的时候,却是秋天悄然起步之时,其中也蕴含了“热后转凉”的意思。

如此仅从字面字义上来看,这一个“伏”字其实就是阴阳冷热的辩证转换过程。“伏”不仅仅只是一个天气状态,更是中国式智慧在认识自然方面的一种体现。

与此关联的是人们在伏天的活动,也有顺应自然的潜藏之义。如佛家在伏天的“结夏”,停止外出云游,一则避免中暑,二则防止蚊虫叮咬而杀生。老百姓也提倡在伏天“歇伏”,避免不必要的剧烈活动以颐养其生。所以,这个“伏”天之“伏”,与其说是天气状态,倒不如说是人们的活动状态。很形象贴切地把人们在盛夏炎热的状态表达了出来,兼有人文自然的双重之义,实在很是奇妙。

由此联想到《道德经》中著名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福祸相倚,岂不是另一种“三伏里边加一秋”?我们今天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乐极生悲”“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等等,莫不含有类似“伏”天阴阳转换的某些规律。

所以民间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其实是很讲究的说法,想不废武功养生健体就是要在极端天气中求得自身的一种平衡。而人生何尝又不是如这天气炎凉转换般地从这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呢?天气有寒暑易节之变,行路有高低坎坷起伏,人生有顺遂忤逆反差,经得起种种反复曲折的折腾,练就一颗“八风吹不动”的平常心,才能应付得了二十四节气的风霜雨雪。

也许,命运的转机就是在“伏”与“显”、“动”与“静”“冷”与“热”之间跳荡,我们所需要的是放平一颗心,以不变应万变,“伏”在规律之中伺机而动而已。

这样说来,这几十天的炎热又算得了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五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