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凫山深处

(2018-12-09 12:39:00)
分类: 散文随笔

凫山,最早出在《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其中的凫,指的就是凫山。凫,即野鸭,凫山之所以叫凫山,是因为“群峰衔接络绎不绝,望之如水上之凫。”有关伏羲女娲的上古歌谣至今还在凫山广为传颂: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咱哭到黄水干,黄水干了立人烟。

逶迤起伏的凫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自古就有人类生存和繁衍。依傍凫山而建的村庄众多,五厘山村就是其中一个。

五厘山村身处凫山深处,依山势而建,石墙石屋错落有致,石街石巷交错相通,鸡犬相闻,绿树掩映,日子虽不算富足,倒也怡然自乐。山上侧柏深深,松涛阵阵,沟壑林立,泉水叮咚。

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延续了几百年。二十多年前,村民为了生活方便,纷纷从原先的老村搬到山下,建起新的房舍。老村渐渐废弃,石墙颓废,石屋坍塌,院落里野草丛生,野兔、雀鸟隐身其间,往来穿梭。老村成了村民眼前的历史,曾经的过往,唯有深深的回忆和美丽的传说,滋润人们的心灵。

说起五厘山村的名字由来,村党支部书记李诗芳讲起了村中牧马人打死猛虎的故事。

相传村里有一个张姓牧马人,在凫山的南山坡放马。他发现马身上常有条条抓痕,原以为是山上树枝、灌木等刮伤。后来,他仔细观察,马不但有伤,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好像刚刚撕打一番。为一探究竟,牧马人悄悄跟随马后。眼前的场面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山中不知何时,来了一只斑斓猛虎,隐藏在南山一个山洞之中。马与老虎山中相遇,自是一番恶斗。猛虎上蹿下跳,左扑右挡,马也毫不示弱,头顶、嘴咬、脚蹬。马想赶走猛虎,虎想吃掉马,二者互不相让,恶斗了一个时辰,也没分出胜负。牧马人蹲在灌木丛里,屏气观看。他发现马鬃太长,常常遮挡视线,影响马的战斗。回来后,他自作主张,拿剪刀剪掉马鬃,心想这样马就能看清了,必能打败猛虎。第二天,他带上铁锨一把,跟随马后,找到猛虎所在的山洞,猛虎与马又是一番激战。马没有了马鬃,虽能看清楚老虎,可是,也让老虎看清马的眼睛。只见斑斓猛虎一个跃起,右爪猛地一抓,可怜这匹烈马,眼珠被生生地拽出,马疼得四蹄腾空,嘶嘶狂叫,跑往凫山深处。马大败而逃,牧马人一个箭步窜出草丛,追赶他的马。红了眼的猛虎又朝牧马人猛扑上去。牧马人顾不上追马,惊慌逃命。幸亏不远处有一棵大树,牧马人手脚并用,爬上大树,躲进茂密的树丛之中。猛虎紧追不舍,在树下左窜右跳,张开血盆大口,撕咬人的脚踝。人在树上,手握铁锨,胡乱砍挡。猛虎一个跳跃,眼看就够到了人,牧马人吓得倒吸一口凉气,紧闭双眼。树上的“Y”形树杈,一下把老虎的脖子紧紧卡住,老虎动弹不得。牧马人睁开双眼,虎头就在眼前,他慌忙举起铁锨,猛击老虎头部,直打得老虎脑浆迸出。

张姓牧马人打死老虎一事迅速传开,当地官府上报朝廷,皇上下旨,为奖励张姓牧马人为民除害,特批村庄一年只交五厘三钱银子的赋税。从此之后,人们提起村庄,总会说到五厘税的故事,于是,村庄原来的名字渐渐淡去,五厘山村的名字,倒是传播开来。

凫山的众多山头,绵延数里,把五厘山村紧紧环抱其中。山谷幽深,景色宜人,众多的传说与故事像雨后春笋,自山谷深处生根发芽。

村子的北面,有一座东西向的山,村人叫它北山。从东往西数,第二个山沟是北山最大的山谷,人们叫它大泉峪。山谷的中下方,有两个平行相间的大石层,其间有常年不断的泉水流出,因形状像蛤蟆张开的大嘴,所以,大泉也叫蛤蟆泉。听村里的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每逢天旱无雨,村里的老太太都会去大泉那里,烧香磕头,祈求下雨,很是灵验,往往不超三天,就会下起雨来。还有老人说,他曾在大泉看到过一只体型巨大、双眼发红的蛤蟆。在大泉附近,人们还发现了盖庙用的小瓦。人们自此推断,历史上此处建有庙宇。

鲁西南多山,好多山上都有残存的山寨。有碉楼、石屋、寨墙。有的山寨是包围独座山,有的是山寨连绵几个山头转折至山下包围几个村庄。碉楼、石屋、寨墙全部用大小石块砌成,墙体厚度都在一米以上,非常坚固。五厘山上也有这样的寨墙。李诗芳带领我们顺着山势上行,去寻找古老的寨墙。脚下乱石成片,野草丛生,白色、蓝色、黄色的小花一丛丛,一簇簇,引来蝴蝶翩翩起舞,蜜蜂蓊蓊郁郁。山鸡、喜鹊、斑鸠,忽然从草丛中惊起,呼啦啦飞向远方。山不高,一会儿就爬到了山顶。高高的寨墙横在面前,寻门而入,里面甚是宽敞,约有三四百平方米的样子。往里面细看,布局也很合理,较高处有几个垒得很精致的“囤子”,大概是存放粮食或者安置孩子用的。围墙东北方向的低洼处有一个不很显眼的洞口,像是取水或排水所用。据李诗芳讲,在那些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村人为躲避灾难,躲到山上,高高的寨墙就成了重要的掩体。谈起山寨的由来,李诗芳称这是为防范“捻军”抢掠,由富豪出钱、粮,村民建造的。清朝后期,各地农民起义频繁。太平天国北伐失败后,太平军的盟军——捻军,成为北方反清斗争的主力。捻军是起源于淮河流域的一支农民起义军。1860年捻军曾经多次进入山东境内活动,对抗清廷。由于清朝政府无力保护人民,当地村民才建造了山寨。他还给我们讲起了一段悲壮的往事。

一座大山,一个小山村,一群追求梦想的人们,就是这样,穿越历史的烟尘,经历风雨的洗礼,一步一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坚定地前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原的太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