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成语典故-——读书——和讯(王成纲)
(2018-10-17 15:44:49)15
作者:王成纲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和讯读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日近长安远 rìjìn chángān
yuǎn
原意是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觉得近;但看不见京都长安,所以觉得远。后泛指距京都遥远。也比喻向往京都。
典出《世说新语•夙惠》。
魏元帝咸熙二年(266),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传四世,五十年。史称西晋。316年,汉国刘聪杀掉晋愍(mǐn)帝。晋元帝司马睿被迫迁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东晋。
一天,元帝把刚几岁的儿子司马绍(后来的明帝)放在膝上抱着。有人从长安来。(西晋的都城在洛阳,怀帝末年,刘聪焚烧了洛阳,俘虏了怀帝。于是,太子在长安即位,即愍帝)元帝见长安来了人,便打听洛阳的消息。没想到,他怀里的司马绍竟泪流满面,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元帝问他为什么哭。司马绍详细地叙述了晋朝东渡的始末。元帝又问他:“你认为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司马绍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谁从太阳那儿来,这是明摆着的。”元帝听了司马绍如此聪明的回答,觉得儿子很不寻常。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会,把昨天司马绍的回答向大臣们介绍了一番,便又把昨天的问题重复了一遍。司马绍说:“太阳近。”元帝见儿子出他洋相,惊慌得变了脸色,就问:“你今天的回答怎么跟昨天不一样呢?”司马绍回答说:“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小小的司马绍把父亲比作了太阳!
司马绍充满玄机的回答被概括为典故“日近长安远”。
(龚 厚)
日理万机 rìlǐwàn jī
形容政务繁忙。
典出《尚书•皋陶谟(mó,〈尚书〉文体,记载的是君臣谋议政事的内容)》:“无教逸欲有邦(有国者,指诸侯),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无旷(不懈怠)庶众,天工人其代之。”
原文大意是,不要使自己安于享乐吧,诸侯们!诸位做事情,应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让你们的官员也不要懈怠。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上天安排我们做的。
引文中的“一日二日万机”被炼为典故“日理万机”。也作“一日万机”。
引文中的“兢兢业业”也是典故,表示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王成纲)
日新月异 rìxīn yuèyì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原义专指品德修养而言。
本自《易•大畜》:“日新其德。”是说每天都用新的标准修养自己的品德。又,《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康诰》曰:‘作新民。’《诗•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礼记》引文的大意是,商代的汤王在战胜夏桀之后,在所用的盘上铸上铭文(警策的话):“如果每天都用新的标准修养自己的品德,那么自己的品德就一天比一天提高,又迎来新的一天,自己的品德便又有新的提高。”《尚书•康诰》说:“要教化人民服从商朝管理,做新的百姓。”《诗•大雅•文王》说:“周原是商朝的属国,但周文王励精图治,到临死时,已为武王伐讨商纣创造了条件,周的使命就是革旧图新,打败纣王,建立新的国家。”所以,地位高的人在修养品德时没有一处不尽心尽力的。
《礼记》的这段论述,被概括为典故“日新月异”,不再限于形容品德修养的提高。也作“日异月新”。
引文句末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常见的典故,原来是说修养品德时没有一处不尽心尽力的,褒义。现已失去褒义,专为贬义,指任何坏事都干得出来或任何极端手段都使得出来。洪悟《眼前身后》:“要提起十年浩劫的批斗会,那可是绝对惨不忍睹:戴铁高帽,挂黑板,阴阳头,土飞机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也作“无所不及其极”。
(冷 眉)
中流砥柱 zhōng liúdǐzhù
语出《晏子春秋•谏二四下》:“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yuán)衔左骖(cān)以入砥柱之中流。’”中流,江河中央,亦指河水中流。砥柱,山名。《水经注•河水》记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xiàn)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砥柱山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东,矗立于黄河中流。
后以“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
宋代朱熹《与陈侍书》:“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砥柱,有所恃而无不恐。”
(王其方)
中道而废 zhōng dàoér fèi
中道,半路、半途。废,停止。走到半路就停止了。比喻缺乏毅力,对学业或工作等未能坚持到底。
典出《论语•雍也上》:“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又叫冉有,字子有。鲁人,孔子弟子。说,通“悦”,喜欢、喜爱。女,通“汝”,你。画,界限,引申为止。
引文大意是,子有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爱先生您的学说,而是您的学说广博深邃,我的力量不够用啊。”孔子回答说:“自己觉得力量不够用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中道而废’。如今你也停下来了。”
也作“半途而废”、“半途之废”。
(侯 雁)
见义勇为 jiàn yìyǒng wéi
谓见到能申张正义的事情便勇敢地去做。义,正义的事。为,做、作。
源于《论语•为政下》:“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的这两句话是说,明知不是自己的祖先还要祭祀,那是献媚求福。见到可以申张正义的事情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引文中的“鬼”,郑玄注为“人神曰鬼”,即祖先。“见义不为,非勇也”后演化为“见义勇为”。
亦作“见义敢为”。
(王其方)
16
作者:王成纲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牛衣对泣 niúyduìqì
牛衣,牛穿的衣服,即用草或麻编成的、覆盖在牛身上的御寒物。“牛衣对泣”谓卧在牛衣中、对着妻子哭泣。形容贫贱夫妻同过艰苦的生活。
典出《汉书•王章传》:“初,(王)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王章的字),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通“昂”),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宦历位,及章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邪?’”
引文大意是,当初,王章是太学学生,在长安学习,和妻子住在一起。一天,王章生病了,家中没有被子,只能卧在牛衣里。王章病好了,去上学,与妻子告别时,泪水涟涟。他妻子生气地指责他,说:“仲卿,京都中、朝廷里那些有地位的,哪一个能超过你仲卿的才学?如今你生点病,家里穷,你不激励奋发,反而伤心地哭,太没出息了!”后来,王章做了官并且多次升迁,一直当上了京兆尹(见121页“五日京兆”)。汉元帝刘(shì)的舅父王凤专权,王章想要建议朝廷另选贤良,便要上奏皇帝,他妻子制止他,说:“做人应该知足,你难道不考虑当初‘牛衣中涕泣’的日子了?”
“牛衣中涕泣”被炼为典故“牛衣对泣”。
(冷 眉)
牛角挂书 niújio guàsh
这个典故说的是李密幼年放牛不忘读书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勤学。
典出《新唐书•李密传》。
李密,字玄邃(suì),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人。隋末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投奔瓦岗寨,后降唐。
李密小时候放牛,用蒲草编成草垫,放在牛背上,骑着牛,在河边草地放牧。牛角上挂着一函《汉书》。李密一边骑着牛走,一边阅读《汉书》。
越国公杨素骑马出行,正好在路上见到李密骑着牛读书。于是就勒紧马缰跟在他后面,问道:“这是什么书生这么勤奋地读书啊?”李密回头一看,发现问话的就是先前见过的大官杨素。于是就翻身下了牛背,给杨素磕头行礼。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
杨素和李密就《项羽传》作了愉快的交谈。杨素认为李密的人品、学问少有。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很有见识和气度,你们这些人是比不上他的。”由于父亲如此称许李密,杨玄感也对李密产生了感情,两人结成了好朋友。
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县东北)监运粮草,他把李密接到黎阳。一对好朋友聚到了一起,倾心相处,感慨同深。在李密的鼓动下,杨玄感于大业九年(611)起兵反隋。不久,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被捕。
李密在被解押的途中,乘机逃跑,三年后,投奔了瓦岗寨。因为才智过人,被推拥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
( 王其方)
手足无措 shu zúwúcuò
手脚不知放在哪。形容了无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典出《论路•子路上》:“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yuè)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引文大意是,孔子说:“ 如果名分不能正确立定,那么,说出的话就不合理;如果说出的话不合理,那么,一桩桩国家大事就不可能依次完成;如果一桩桩国家大事不能依次完成,那么保证事得其序的礼和人得其和的乐就不能倡导;如果礼乐不能倡导,礼无以安上,乐无以移风,那么,执行刑罚就不会准确恰当;如果执行刑罚不准确恰当,那么老百姓就‘无所措手足’。”
“无所措手足”多作“手足无措”。也作“手脚无措”、“手足失措”。
“名不正,则言不顺”后被炼为典故“名正言顺”,但已失去孔子的“正名”理念,而表示做事具有充分而正当的理由。
(冷 眉)
毛遂自荐 máo suízìjiàn
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都),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zòng,通“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shà)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平原君叫赵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通“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通“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仅、仅仅)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通“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疆(通“强”),天下弗得当。白起,小竖子(鄙称)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楚都),再战而烧夷陵(楚先王之墓),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进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是禹所铸,大吕是周庙的大钟,共为赵之顶级礼器)。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毛遂)为上客。”
这段毛遂自荐的故事,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叙述之清晰,详略之得当,人物形象塑造之鲜明生动,足以作为文学创作的典范。尤其是出神入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天才的笔触,为毛遂这个小人物写下一篇光照千秋的大文章。鲁迅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诚哉斯言!
毛遂自荐的故事中还包含了以下典故:
“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才能的人随时都可以显露锋芒。
“脱颖而出”,比喻才能全部显示出来。颖,锥尖。
“因人成事”,依靠他人办成事情。
“一言九鼎”,一句话重于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
“三寸之舌”,形容能说善辩。后也作“三寸不烂之舌”(见51页“三括”)。
(龚 厚 王成纲)
牛衣,牛穿的衣服,即用草或麻编成的、覆盖在牛身上的御寒物。“牛衣对泣”谓卧在牛衣中、对着妻子哭泣。形容贫贱夫妻同过艰苦的生活。
典出《汉书•王章传》:“初,(王)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王章的字),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通“昂”),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宦历位,及章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邪?’”
引文大意是,当初,王章是太学学生,在长安学习,和妻子住在一起。一天,王章生病了,家中没有被子,只能卧在牛衣里。王章病好了,去上学,与妻子告别时,泪水涟涟。他妻子生气地指责他,说:“仲卿,京都中、朝廷里那些有地位的,哪一个能超过你仲卿的才学?如今你生点病,家里穷,你不激励奋发,反而伤心地哭,太没出息了!”后来,王章做了官并且多次升迁,一直当上了京兆尹(见121页“五日京兆”)。汉元帝刘(shì)的舅父王凤专权,王章想要建议朝廷另选贤良,便要上奏皇帝,他妻子制止他,说:“做人应该知足,你难道不考虑当初‘牛衣中涕泣’的日子了?”
“牛衣中涕泣”被炼为典故“牛衣对泣”。
(冷 眉)
牛角挂书 niújio guàsh
这个典故说的是李密幼年放牛不忘读书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勤学。
典出《新唐书•李密传》。
李密,字玄邃(suì),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人。隋末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投奔瓦岗寨,后降唐。
李密小时候放牛,用蒲草编成草垫,放在牛背上,骑着牛,在河边草地放牧。牛角上挂着一函《汉书》。李密一边骑着牛走,一边阅读《汉书》。
越国公杨素骑马出行,正好在路上见到李密骑着牛读书。于是就勒紧马缰跟在他后面,问道:“这是什么书生这么勤奋地读书啊?”李密回头一看,发现问话的就是先前见过的大官杨素。于是就翻身下了牛背,给杨素磕头行礼。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
杨素和李密就《项羽传》作了愉快的交谈。杨素认为李密的人品、学问少有。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很有见识和气度,你们这些人是比不上他的。”由于父亲如此称许李密,杨玄感也对李密产生了感情,两人结成了好朋友。
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县东北)监运粮草,他把李密接到黎阳。一对好朋友聚到了一起,倾心相处,感慨同深。在李密的鼓动下,杨玄感于大业九年(611)起兵反隋。不久,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被捕。
李密在被解押的途中,乘机逃跑,三年后,投奔了瓦岗寨。因为才智过人,被推拥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
( 王其方)
手足无措 shu zúwúcuò
手脚不知放在哪。形容了无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典出《论路•子路上》:“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yuè)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引文大意是,孔子说:“ 如果名分不能正确立定,那么,说出的话就不合理;如果说出的话不合理,那么,一桩桩国家大事就不可能依次完成;如果一桩桩国家大事不能依次完成,那么保证事得其序的礼和人得其和的乐就不能倡导;如果礼乐不能倡导,礼无以安上,乐无以移风,那么,执行刑罚就不会准确恰当;如果执行刑罚不准确恰当,那么老百姓就‘无所措手足’。”
“无所措手足”多作“手足无措”。也作“手脚无措”、“手足失措”。
“名不正,则言不顺”后被炼为典故“名正言顺”,但已失去孔子的“正名”理念,而表示做事具有充分而正当的理由。
(冷 眉)
毛遂自荐 máo suízìjiàn
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都),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zòng,通“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shà)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平原君叫赵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通“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通“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仅、仅仅)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通“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疆(通“强”),天下弗得当。白起,小竖子(鄙称)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楚都),再战而烧夷陵(楚先王之墓),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进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是禹所铸,大吕是周庙的大钟,共为赵之顶级礼器)。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毛遂)为上客。”
这段毛遂自荐的故事,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叙述之清晰,详略之得当,人物形象塑造之鲜明生动,足以作为文学创作的典范。尤其是出神入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天才的笔触,为毛遂这个小人物写下一篇光照千秋的大文章。鲁迅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诚哉斯言!
毛遂自荐的故事中还包含了以下典故:
“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才能的人随时都可以显露锋芒。
“脱颖而出”,比喻才能全部显示出来。颖,锥尖。
“因人成事”,依靠他人办成事情。
“一言九鼎”,一句话重于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
“三寸之舌”,形容能说善辩。后也作“三寸不烂之舌”(见51页“三括”)。
(龚 厚 王成纲)
毛颖 máo yǐng
毛颖,毛的尖端。泛指毛。此处专指兔毛。
唐代韩愈曾写了一篇寓言故事,主人公姓毛名颖,被封为管城子,皇帝叫他“中书君”。故事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幽默滑稽的语言,恣肆汪洋的气势,酷似太史公的笔意,描绘了(毛)笔的形象。此后“毛颖”、“管城子”、“中书君”便成为典故,代指(毛)笔。这篇寓言故事就是《毛颖传》。见《昌黎先生集•卷三六》。
“毛颖者,中山人也。”这种句式在《史记》本记、世家、列传的开头比比可见。然后,从体制、语言、文脉,惟妙惟肖地模仿《史记》。接着叙述毛颖的家世,他的祖先叫明(shì),明是兔子的别名。并说明辅佐大禹治理东方有功,封于卯(见31页“十二生肖”)地。明的八世孙,曾学得神仙的法术,骑蟾(chán chú,癞蛤蟆)上了月宫。
秦始皇时,蒙恬(tián)军驻中山,大规模围猎以威慑楚国。于是剿灭了毛氏一族,把他们的毫颖运回了秦国,在章台宫举行了献俘典礼,把毛氏一族的毫颖一束束地捆起来,把他们叫做管城子,做了皇帝的近臣。
毛颖记性极好而且动作敏捷,凡是天文、地理、阴阳、占卜、文字、图画、朝廷政参、市井杂事,他都能记述。然而,毛颖从无主见,所记皆随人意。毛颖交游广泛,“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毛颖被晋升为中书令,皇帝亲切地叫他“中书君”。皇帝决定机密的事情,宫女都必须回避,只有毛颖和持烛的宫人侍候。毛颖与墨公、砚公、纸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皇帝召见毛颖,那三位不等圣旨宣召,就一块儿进了皇宫。皇帝从不怪罪。
毛颖以俘虏的身份,被皇帝接见,并得到重用。秦国平定诸侯,统一天下,毛颖立了大功,但封赏再也没他的份,而且年纪衰老以后,皇帝便抛弃了他,“秦真少恩哉”。
以上大体概括了《毛颖传》的内容,细节有所疏略,主旨精神尚在。
“毛颖”、“管城子”、“中书君”从此成为代指笔的典故。其中“管城子”可省作“管城”。
(王成纲)
气吞山河 qìtūn shān hé
原作“气壮山河”。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像高山大河那样壮观雄伟。
宋徽宗赵佶(jí)宣和六年(1125),金兵大肆南侵,次年攻占太原。宋钦宗受禅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多数主张割地求和,而赵鼎却极力主战,说:“祖先的土地,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慎之!”
但是,宋钦宗被金兵吓破了胆,答应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而金兵却继续南侵,不久兵临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钦宗不得不用李纲为帅,击退金兵。却不思进取,反而继续屈辱求和。不久,金兵攻陷汴京,把钦宗和他父亲太上皇徽宗一并掳走,并抢掠大量财宝,返回金国,北宋宣告灭亡。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即皇帝位,史称宋高宗,开始南宋王朝。
赵构即位之初,起用了岳飞、韩世忠等主战大臣,赵鼎当上了宰相。但赵构骨子里害怕收复国土。国土倘若收复,徽钦二帝还朝,他这个皇帝便当不成了。于是他先迁都扬州,再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过起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驿》)的颓靡生活。
这时,秦桧当上了宰相。主和的秦桧(实际上是金国的间谍,他曾被俘到金国,并成为金王朝亲信,后被金用计放回南宋)帮助赵构杀害了岳飞,放逐了赵鼎。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患了重病。他叫儿子准备一面铭旌(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旗),让儿子在铭旌上书写:“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骑着箕、尾两坐星宿(xiù)回到天上,气概变作高山大河使大宋王朝永远威壮。
“气作山河壮本朝”被炼为典故“气壮山河”。
也作“气壮河山”、“气吞虹霓”,皆谓气概甚大。
(王成纲)
升堂入室 shēng táng rùshǐ
原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其关键在于“堂”与“室”。堂的本义是夯土使高出地面的四方形的屋基。引申之,建在屋基上的整幢房子的前部叫做堂,堂后面叫室。堂是供礼仪交往用的,不住人;室,住人。古时无论社会地位上下,所建房子的前部都叫堂;汉时无论上下都叫殿。唐以后臣民百姓无称殿者。(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此,堂与室,一前一后,深浅显然。
“升堂入室”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之鼓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原文高度凝练,须做必要的解释:在孔子的弟子中,仲由(字子路)生性粗犷好勇。虽然拜在孔子门下学习温和之道,但因生性刚烈,不时流露出本性。这一次,仲由用北音奏瑟,透露出杀伐之气,因而遭到孔子的批评:“仲由这么奏瑟,怎么能认作他在我孔丘的门中呢?”
弟子们听到孔子批评了仲由,便不再尊敬仲由了。
其实孔子批评仲由,正是对仲由的爱护,弟子们显然误解了孔子的良苦用心。于是,孔子又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仲由的学业已达到正大光明的境地,只是没达到深入精微的奥妙境界罢了——别揪住仲由的小辫子不放。
孙中山《知难行易•第三章》:“由文法而进窥古人之文章,则升堂入室,有如反掌。”
(王成纲)
仁至义尽 rén zhìyìjìn
本指古人在年终时,极为虔诚地祭祀对农事有功的各路神仙、万物,以作报答,谓蜡祭。蜡祭极尽仁义之道。因通常以猎获的动物献祭,故又称“腊祭”,周朝称为“猎祭”。
语出《礼记》:“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
后以“仁至义尽”形容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帮助,尽了最大限度的努力。
冰心《斯人独憔悴》:“况且他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了。”
(洪 林)
毛颖,毛的尖端。泛指毛。此处专指兔毛。
唐代韩愈曾写了一篇寓言故事,主人公姓毛名颖,被封为管城子,皇帝叫他“中书君”。故事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幽默滑稽的语言,恣肆汪洋的气势,酷似太史公的笔意,描绘了(毛)笔的形象。此后“毛颖”、“管城子”、“中书君”便成为典故,代指(毛)笔。这篇寓言故事就是《毛颖传》。见《昌黎先生集•卷三六》。
“毛颖者,中山人也。”这种句式在《史记》本记、世家、列传的开头比比可见。然后,从体制、语言、文脉,惟妙惟肖地模仿《史记》。接着叙述毛颖的家世,他的祖先叫明(shì),明是兔子的别名。并说明辅佐大禹治理东方有功,封于卯(见31页“十二生肖”)地。明的八世孙,曾学得神仙的法术,骑蟾(chán chú,癞蛤蟆)上了月宫。
秦始皇时,蒙恬(tián)军驻中山,大规模围猎以威慑楚国。于是剿灭了毛氏一族,把他们的毫颖运回了秦国,在章台宫举行了献俘典礼,把毛氏一族的毫颖一束束地捆起来,把他们叫做管城子,做了皇帝的近臣。
毛颖记性极好而且动作敏捷,凡是天文、地理、阴阳、占卜、文字、图画、朝廷政参、市井杂事,他都能记述。然而,毛颖从无主见,所记皆随人意。毛颖交游广泛,“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毛颖被晋升为中书令,皇帝亲切地叫他“中书君”。皇帝决定机密的事情,宫女都必须回避,只有毛颖和持烛的宫人侍候。毛颖与墨公、砚公、纸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皇帝召见毛颖,那三位不等圣旨宣召,就一块儿进了皇宫。皇帝从不怪罪。
毛颖以俘虏的身份,被皇帝接见,并得到重用。秦国平定诸侯,统一天下,毛颖立了大功,但封赏再也没他的份,而且年纪衰老以后,皇帝便抛弃了他,“秦真少恩哉”。
以上大体概括了《毛颖传》的内容,细节有所疏略,主旨精神尚在。
“毛颖”、“管城子”、“中书君”从此成为代指笔的典故。其中“管城子”可省作“管城”。
(王成纲)
气吞山河 qìtūn shān hé
原作“气壮山河”。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像高山大河那样壮观雄伟。
宋徽宗赵佶(jí)宣和六年(1125),金兵大肆南侵,次年攻占太原。宋钦宗受禅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多数主张割地求和,而赵鼎却极力主战,说:“祖先的土地,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慎之!”
但是,宋钦宗被金兵吓破了胆,答应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而金兵却继续南侵,不久兵临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钦宗不得不用李纲为帅,击退金兵。却不思进取,反而继续屈辱求和。不久,金兵攻陷汴京,把钦宗和他父亲太上皇徽宗一并掳走,并抢掠大量财宝,返回金国,北宋宣告灭亡。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即皇帝位,史称宋高宗,开始南宋王朝。
赵构即位之初,起用了岳飞、韩世忠等主战大臣,赵鼎当上了宰相。但赵构骨子里害怕收复国土。国土倘若收复,徽钦二帝还朝,他这个皇帝便当不成了。于是他先迁都扬州,再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过起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驿》)的颓靡生活。
这时,秦桧当上了宰相。主和的秦桧(实际上是金国的间谍,他曾被俘到金国,并成为金王朝亲信,后被金用计放回南宋)帮助赵构杀害了岳飞,放逐了赵鼎。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患了重病。他叫儿子准备一面铭旌(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旗),让儿子在铭旌上书写:“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骑着箕、尾两坐星宿(xiù)回到天上,气概变作高山大河使大宋王朝永远威壮。
“气作山河壮本朝”被炼为典故“气壮山河”。
也作“气壮河山”、“气吞虹霓”,皆谓气概甚大。
(王成纲)
升堂入室 shēng táng rùshǐ
原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其关键在于“堂”与“室”。堂的本义是夯土使高出地面的四方形的屋基。引申之,建在屋基上的整幢房子的前部叫做堂,堂后面叫室。堂是供礼仪交往用的,不住人;室,住人。古时无论社会地位上下,所建房子的前部都叫堂;汉时无论上下都叫殿。唐以后臣民百姓无称殿者。(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此,堂与室,一前一后,深浅显然。
“升堂入室”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之鼓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原文高度凝练,须做必要的解释:在孔子的弟子中,仲由(字子路)生性粗犷好勇。虽然拜在孔子门下学习温和之道,但因生性刚烈,不时流露出本性。这一次,仲由用北音奏瑟,透露出杀伐之气,因而遭到孔子的批评:“仲由这么奏瑟,怎么能认作他在我孔丘的门中呢?”
弟子们听到孔子批评了仲由,便不再尊敬仲由了。
其实孔子批评仲由,正是对仲由的爱护,弟子们显然误解了孔子的良苦用心。于是,孔子又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仲由的学业已达到正大光明的境地,只是没达到深入精微的奥妙境界罢了——别揪住仲由的小辫子不放。
孙中山《知难行易•第三章》:“由文法而进窥古人之文章,则升堂入室,有如反掌。”
(王成纲)
仁至义尽 rén zhìyìjìn
本指古人在年终时,极为虔诚地祭祀对农事有功的各路神仙、万物,以作报答,谓蜡祭。蜡祭极尽仁义之道。因通常以猎获的动物献祭,故又称“腊祭”,周朝称为“猎祭”。
语出《礼记》:“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
后以“仁至义尽”形容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帮助,尽了最大限度的努力。
冰心《斯人独憔悴》:“况且他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了。”
(洪 林)
片言折狱 piàn yán zhéyù
片言,半句话。一说片面的话。折狱,断决诉讼案件。听了简单的诉说,便能决断讼事。
典出《论语•颜渊》。
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位贤人中,有个年岁最大的,姓仲,名由,也叫季路,人们都叫他子路。他是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人。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身强力壮,粗暴好斗。经过孔子的谆谆教诲,子路的性情变化很大。他虚心向孔子学习,热情为孔子服务。孔子出行,子路驾车,作侍卫。孔子说:“自我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自从我有了子路,就没再听说过一句对我无礼的话)。”
子路更令人称赞的是他的诚信,凡是他答应的事,立即就办。人们说:“子路无宿诺。”
更可贵的是子路惊人的决断能力。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意思是,听了简单的诉说,就能决断讼事,怕是只有子路能做到吧?这里并不存在主观妄断的因素。因为子路赤诚待人,坦白公正,别人也不会欺骗他。
“片言可以断狱”被炼为典故“片言折狱”。也作“片言断狱”或“片辞断狱”。
(王成纲)
化干戈为玉帛 huà gān gēwéi yùbó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化,变化、改变。干戈,干即盾牌;戈是一种横刃长柄的兵器:都是古代兵器。常作兵器的通称,多喻示战争。玉帛,圭璋和耒帛,是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场合所用的礼器。
《周礼•春室•肆师》记载:“立大祭用玉帛牲(quán)。”诸侯会盟时,与会者通常执玉帛出席,故玉帛亦表示友好、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有言可作佐证:“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已兴戎。”
本典源于《淮南子•原道训》:“夏鲧(gǔn)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鲧,顼(zhuān xū)五世孙,禹之父。引文大意说,鲧造了一座高达三仞的城郭。引发了诸侯的背叛,海外异族对夏王朝也是居心不轨。鲧的儿子禹为平息天下的背叛,毁掉了鲧筑造的“三仞之城”,填平了护城河,散发财物,焚弃兵甲,对天下施恩济惠。禹的举动安稳了天下,海外异族也服顺了夏的统治,并向夏纳贡。禹为使众诸侯能感到自己的诚意,在涂山举行了会盟,与万国诸侯结为盟友。
后人将禹的这一系列举措及产生的效应,称作“化干戈为玉帛”。
(王其方)
分庭抗礼 fēn tínɡ kànɡ
lǐ
庭,庭院。分庭,指分处于庭院。抗,亦作“伉”,是双方相对等的意思。
伉礼,指实行对等的礼节。“分庭抗礼”谓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语本孔子弟子子路,载于《庄子•渔夫》。
孔子与众弟子游至杏坛(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遇到一位须发皆白的渔夫。起初,渔夫并不知道孔子是谁,他询问子路孔子是何许人,姓甚名谁,子路一一作答详释。渔夫又问他孔子以何“道”修心养德,子路还没有回答,子贡便接过问话说:“我家先生生性忠信,身行仁义,精通修饰礼乐之术,深谙鉴选人材之道;对上忠于君王,对下教化百姓,他的一言一行对天下都是有利的。”
渔夫听了子贡的话无动于衷,他接着询问孔子的爵号,是否辅佐王侯施政,子贡回答说,孔子既无封爵,也没有参政。渔夫笑道:“这样说的话,孔子仁则仁矣,但恐怕是劳累身心、损伤天性、偏行仁爱。他与我追求的‘道’相差太远。”说完便转身离去。子贡觉得这渔夫不是常人,立即把他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听后惊叹道:“这是圣人啊!”说完孔子快步追上渔夫,一拜再拜,虚心请教世间的真理。
渔夫见孔子真心求知,便将自己的“道”学悉数讲给他,并为他解析了疑惑,使孔子深受启发。孔子出于尊敬,对渔夫长拜不起,渔夫说:“以后多努力吧,我走了。”不等孔子回应,径自离去。
渔夫走后,孔子惆怅良久才上车离去。子路在车旁说道:“我跟了您这么久,从没见过渔夫这样傲慢的。平日里,无论天子诸侯,或是达官显贵,一律要与您‘分庭抗礼’,平起平坐,而您非但不弯腰,反而面带尊色,可今天您面对一个无名渔夫却卑躬屈膝,这真让人费解。”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是难改俗陋之心。遇长者而不敬是无礼,遇贤者而不尊是不仁。今天这位渔夫是位长而贤的圣人,我怎能不恭敬呢?”
后多以“分庭抗礼”谓彼此势力相当或地位等同,可以抗衡。
(洪 林)
分道扬镳 fēn dào yáng
biāo
镳,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原作“分路扬镳”,本谓分道而行。
典出《魏书•拓跋志传》。
南北朝时北魏拓跋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夺“行路权”,双方各持其理,互不相让。于是,二人一同觐见皇上拓跋元宏(即孝文帝,471?499年在位),请皇上做出裁定。见到皇上后,李彪说:“万岁,微臣官封御史中尉,按朝廷律令,出入皆配豪车华盖,专人持剑鸣鼓,开道护行,而拓跋志仅是个洛阳县令,安能与我抗衡?”拓跋志听后,立即反驳道:“我这县令官职虽小,可洛阳是圣上的家乡,这里的百姓编制与京民无异。我怎能像其他官员那样避畏你?”孝文帝听了二人的话,心中有了数,说道:“李彪言之有理,而洛阳是我的家乡,拓跋志理应享受优待。你们从今往后可分路扬镳,各行其半。”听了皇上的话,李彪与拓跋志回家后以尺量路,将路分为两半。尔后,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扰。
常作“分道扬镳”。此典也喻示才力相当,各有所长。清代王士祯《古诗笺•凡例》曾有言:“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道扬镳。”
这则典故还包含独树一帜,各行其是的意思。顾笑言等撰《李宗仁归来•三》:“(李宗仁)在屋中踱步,回忆着与蒋介石勾心斗角,屡遭暗算的往事,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
(王其方)
片言,半句话。一说片面的话。折狱,断决诉讼案件。听了简单的诉说,便能决断讼事。
典出《论语•颜渊》。
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位贤人中,有个年岁最大的,姓仲,名由,也叫季路,人们都叫他子路。他是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人。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身强力壮,粗暴好斗。经过孔子的谆谆教诲,子路的性情变化很大。他虚心向孔子学习,热情为孔子服务。孔子出行,子路驾车,作侍卫。孔子说:“自我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自从我有了子路,就没再听说过一句对我无礼的话)。”
子路更令人称赞的是他的诚信,凡是他答应的事,立即就办。人们说:“子路无宿诺。”
更可贵的是子路惊人的决断能力。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意思是,听了简单的诉说,就能决断讼事,怕是只有子路能做到吧?这里并不存在主观妄断的因素。因为子路赤诚待人,坦白公正,别人也不会欺骗他。
“片言可以断狱”被炼为典故“片言折狱”。也作“片言断狱”或“片辞断狱”。
(王成纲)
化干戈为玉帛 huà gān gēwéi yùbó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化,变化、改变。干戈,干即盾牌;戈是一种横刃长柄的兵器:都是古代兵器。常作兵器的通称,多喻示战争。玉帛,圭璋和耒帛,是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场合所用的礼器。
《周礼•春室•肆师》记载:“立大祭用玉帛牲(quán)。”诸侯会盟时,与会者通常执玉帛出席,故玉帛亦表示友好、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有言可作佐证:“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已兴戎。”
本典源于《淮南子•原道训》:“夏鲧(gǔn)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鲧,顼(zhuān xū)五世孙,禹之父。引文大意说,鲧造了一座高达三仞的城郭。引发了诸侯的背叛,海外异族对夏王朝也是居心不轨。鲧的儿子禹为平息天下的背叛,毁掉了鲧筑造的“三仞之城”,填平了护城河,散发财物,焚弃兵甲,对天下施恩济惠。禹的举动安稳了天下,海外异族也服顺了夏的统治,并向夏纳贡。禹为使众诸侯能感到自己的诚意,在涂山举行了会盟,与万国诸侯结为盟友。
后人将禹的这一系列举措及产生的效应,称作“化干戈为玉帛”。
(王其方)
庭,庭院。分庭,指分处于庭院。抗,亦作“伉”,是双方相对等的意思。
伉礼,指实行对等的礼节。“分庭抗礼”谓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语本孔子弟子子路,载于《庄子•渔夫》。
孔子与众弟子游至杏坛(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遇到一位须发皆白的渔夫。起初,渔夫并不知道孔子是谁,他询问子路孔子是何许人,姓甚名谁,子路一一作答详释。渔夫又问他孔子以何“道”修心养德,子路还没有回答,子贡便接过问话说:“我家先生生性忠信,身行仁义,精通修饰礼乐之术,深谙鉴选人材之道;对上忠于君王,对下教化百姓,他的一言一行对天下都是有利的。”
渔夫听了子贡的话无动于衷,他接着询问孔子的爵号,是否辅佐王侯施政,子贡回答说,孔子既无封爵,也没有参政。渔夫笑道:“这样说的话,孔子仁则仁矣,但恐怕是劳累身心、损伤天性、偏行仁爱。他与我追求的‘道’相差太远。”说完便转身离去。子贡觉得这渔夫不是常人,立即把他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听后惊叹道:“这是圣人啊!”说完孔子快步追上渔夫,一拜再拜,虚心请教世间的真理。
渔夫见孔子真心求知,便将自己的“道”学悉数讲给他,并为他解析了疑惑,使孔子深受启发。孔子出于尊敬,对渔夫长拜不起,渔夫说:“以后多努力吧,我走了。”不等孔子回应,径自离去。
渔夫走后,孔子惆怅良久才上车离去。子路在车旁说道:“我跟了您这么久,从没见过渔夫这样傲慢的。平日里,无论天子诸侯,或是达官显贵,一律要与您‘分庭抗礼’,平起平坐,而您非但不弯腰,反而面带尊色,可今天您面对一个无名渔夫却卑躬屈膝,这真让人费解。”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是难改俗陋之心。遇长者而不敬是无礼,遇贤者而不尊是不仁。今天这位渔夫是位长而贤的圣人,我怎能不恭敬呢?”
后多以“分庭抗礼”谓彼此势力相当或地位等同,可以抗衡。
(洪 林)
镳,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原作“分路扬镳”,本谓分道而行。
典出《魏书•拓跋志传》。
南北朝时北魏拓跋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夺“行路权”,双方各持其理,互不相让。于是,二人一同觐见皇上拓跋元宏(即孝文帝,471?499年在位),请皇上做出裁定。见到皇上后,李彪说:“万岁,微臣官封御史中尉,按朝廷律令,出入皆配豪车华盖,专人持剑鸣鼓,开道护行,而拓跋志仅是个洛阳县令,安能与我抗衡?”拓跋志听后,立即反驳道:“我这县令官职虽小,可洛阳是圣上的家乡,这里的百姓编制与京民无异。我怎能像其他官员那样避畏你?”孝文帝听了二人的话,心中有了数,说道:“李彪言之有理,而洛阳是我的家乡,拓跋志理应享受优待。你们从今往后可分路扬镳,各行其半。”听了皇上的话,李彪与拓跋志回家后以尺量路,将路分为两半。尔后,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扰。
常作“分道扬镳”。此典也喻示才力相当,各有所长。清代王士祯《古诗笺•凡例》曾有言:“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道扬镳。”
这则典故还包含独树一帜,各行其是的意思。顾笑言等撰《李宗仁归来•三》:“(李宗仁)在屋中踱步,回忆着与蒋介石勾心斗角,屡遭暗算的往事,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
(王其方)
前一篇:情事
后一篇:大公无私(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