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炎黄文化
(2018-07-21 05:45:43)分类: 历史 |
炎帝或者说炎帝部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有“八大贡献”:
第二,炎帝是中华医药宝库的缔造者。古代文献对炎帝在创造中医药方面的贡献多有记载。《世本·作篇》说:“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广博物志》更是记载道:“神农始究息脉,辨药味,制针灸,作巫方。”
第三,炎帝是中华陶器制作的发明者。《古今事物考》说:“神农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瓦器”“作陶冶斤斧”。神农发明陶器制作工艺,不仅发展了生产力,而且改进了先民们的生活条件,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发展。
第四,炎帝是中华原始商业的开创者。《周易·系辞下》说神农氏做了这样一件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这样记载: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事物考》说:“神农为市,交易而退。则商贾自炎帝始也。”这里所说的“日中”,指中午;“市”即集市、市场。“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双方把货物交易完了就走,各有各的收获。
第五,炎帝是中华远古城池的创建者。《事物纪原》记载:“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由炎帝始矣。”《玉函山房辑佚书》也说:神农“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早期的城用石块砌成,四周挖有水道。从文中看,炎帝当时不仅建了石城,挖了护城河,而且派有军队守卫。
第六,炎帝是中华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说文解字》说:“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资治通鉴外纪》说: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路史》则说:神农制琴作乐,“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是故威厉而不试”。《新论》说:“昔者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融合的贡献比炎帝更伟大。在“三皇”特别是炎帝所作贡献的基础上,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广泛的领域里、更深的层次中加以推进。在这些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中,可以折射出黄帝这位中华民族创世英雄、人文始祖如下的崇高精神:
三是兴业精神。《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白虎通义》云:“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传说黄帝与嫘祖发明并教会人们植桑、养蚕、缫丝、制衣,《通鉴外纪》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黄帝又名轩辕,轩指车上的横木,辕是驾车的直木,轩辕即当时的兽拉车,有史书记载,黄帝为解决出行的问题创造了车船。
四是惠民精神。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期,在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进发的那一段岁月里,黄帝有大量有利于人们生存、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为,无论是播五谷、种草木、修宫宇、制衣裳、造车船,还是作历法、建文字、推算术、创音律、定嫁娶,都是惠民生、利社会的可圈可点、可歌可颂的好事、实事、大事,功德无量、流芳百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用“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这四句话十二个字,高度赞扬了黄帝的惠民精神和伟大功绩。
五是崇德精神。黄帝是远古时期深受先民们信赖和爱戴的部落首领,他为人宽厚仁慈,为政德刑相辅,十分重视道德的力量。传说黄帝部落两山之间有一条河,有一天,一老汉涉水而过,被河水冲走。正在岸边的黄帝和他的大臣们急忙上前去救,但由于水流湍急,老人没能救上来。黄帝十分痛心,心想要是人们不从河水中走,就不会发生老人被水冲走的事了。正在这时,发现不远处有一棵大树倒在河面上,一只松鼠在树上来回奔跑。聪明的黄帝立马想到,如果多砍几棵树架在河上,人们从绑在一起的树上行走,不就可以不下水就走过河去了吗?于是就叫大臣们组织人做这件事,从此两岸的人们就不必涉水过河了。这用几棵大树架起来的路,就成为如今的“桥”了。黄帝的仁爱心境给百姓带来了福祉。
七是重文精神。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黄帝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文化开发。这在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是难能可贵的。他创造了文字,创制了音律,创作了图画,使文化最基本的工具和载体建立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创建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道德文化,成为中国儒家、道家、法家学说的根源。“仁”与“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黄帝为人处事从政,以仁为本,以礼为制,在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和传说。《韩诗外传》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无为”的本意是顺其自然,要求人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思想与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十分接近,历史上称之为“黄老之学”。《庄子·知北游》说:“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用黄帝的言论来宣传道家的思想。可见,黄帝重视文化、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八是勤俭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用这两句话概括黄帝勤劳节俭的精神:“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之物。”我想黄帝“劳勤心力耳目”,主要表现在尽心尽力治国理政上;而“节用水火之物”,则是讲黄帝十分珍惜水火之类物资。传说山区百姓用水困难,黄帝巡察发现下大雨时水都流走了,于是要大臣伯益想办法把雨水留住,以供干旱时使用,就这样伯益带领山区的百姓发明了水窖。
九是科学精神。黄帝主张人要尊重规律,不要违反规律。《黄帝内经·经法》记载说,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呈现“极而反,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规律,同时也是“人之理也”,是人要遵守的道理。《黄帝内经·十六经》说,黄帝认为“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并强调“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黄帝这些要尊重天地规律,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合”的言行,反映我国先民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十是法治精神。《黄帝内经·经法》中说,黄帝认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又说“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也就是说,黄帝认为,法是由天地之道而产生的,法就是准绳,是用来判断是非、行为曲直对错的。刑法已立,并已向社会公布,任何人都不能逃离法治。黄帝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使天下太平,部落和睦,中原统一,民族团结。
炎黄文化,是对炎帝和黄帝文化的总称,涵盖了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全部精神和丰富内容。炎黄文化是中国远古思想文化的集中代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是进步思想意识的表现,是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显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头,内涵丰富、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开创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融合,有力地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永远传承和不断弘扬。
综合分析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精神实质,我们不难确定炎黄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即善创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倡勤俭、行法治、图进取、尚和合、求大同。炎黄文化具有的这十个方面的主要思想内容,并不是如今我们认识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精神那样系统、那样完善、那样周全、那样深刻,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发展程度的局限,准确地说,炎黄文化只是具备了这十个方面的一些思想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出现的萌芽状态、初创时期的思想文化。就是这样,炎黄文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可贵的文化创造,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源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