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意义
(2018-07-15 18:50:33)分类: 散文随笔 |
“优秀”、“令人敬佩”的标签很多作家都有,但史铁生跟其他作家是不一样的是,他不仅仅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他的书,每一本都是良心的跋涉和放飞,他永恒地书写着美和爱,不带喧嚣。他的书,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与地坛》。
在陕西当知青时,一次在山里放牛,史铁生遭遇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不退。他在那之后出现了腰腿疼痛的症状,回乡就医未果,导致双腿瘫痪,不得不与轮椅相伴终生。失去双腿,让史铁生的世界一瞬间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瘫痪后的几年中,史铁生找不到任何工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摇着轮椅去离家不远的地坛坐一坐,跟别人上班下班一样,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我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地坛成了史铁生唯一的避风港,也是在这里,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由于身体带来的伤痛太过铭心刻骨,史铁生的文字也变得愈发深刻动人。
史铁生有很多文章提到了他的母亲,一位极其伟大的母亲。她很爱孩子,却不得不把这份爱深深地藏起来,她小心翼翼,从源头杜绝任何可能会伤害孩子自尊的事物。“‘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每每读到此,总是心头发酸。在史铁生去地坛散心的时候,母亲虽怕他会想不开做傻事,却还是理解他,不加以阻止。但她总偷偷跑去,直到看见他好好的,才肯放心回家。
这份爱,在母亲猝然去世之后,史铁生才有余暇设想:他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的坐卧难宁。
史铁生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每回读到这里,都禁不住眼角濡湿。读他的文字,仿佛眼前看见那个苍老的母亲跟在史铁生身后的担心焦灼的心情。正是这些朴素的文字感动着我们,净化着我们。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经历了,后悔了,才明白最大的尽孝就是不随随便便对爱他的人发脾气。他的文字读来哀而不伤,不煽情,不浮夸,正是这平平淡淡的倾述,反而最震撼人心,让读者于无声处,听见惊雷。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却以螳臂挡车的勇气,谱就了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史铁生不仅做到了,还做得豁达,做得漂亮!2010年,史铁生彻底摆脱了纠缠了他大半辈子的病痛,永远地去了,但他的名字,却烙印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里。正如他文字中描绘的那种唯美的画面一般:“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那么一个人,摇着轮椅,一次次地来,逃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子,心便安稳。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