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错何以要“铸”成

(2018-07-05 23:12:54)
分类: 散文随笔


    “铸成大错”这一成语的现代含义可以说是世人皆晓。但是,大错何以要“铸”成呢?怕是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了。原来,这里的“大错”本是古时的一种金属钱币,后来作为“大错误”理解,只是人们的借用罢了。“铸成大错”作为一个定型成语,源自于北宋《苏轼诗集·卷十八·赠钱道人》一诗:“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怍。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此处的“大错”,是指西汉孺子婴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成的一种刀形金属币,时称“错刀”,省称为“错”。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唐哀帝时(公元906年),天雄节度使罗绍威与朱全忠商谋,将不服管理的属下武将田承嗣杀害。后来,朱全忠利用此事要挟威逼罗绍威支付酬劳,无奈之下,罗绍威只好赠送朱全忠牛羊猪十万头,物品价值百万两。结果,魏州积蓄几乎殆尽,“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罗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意思就是把六州各县的铜铁全部收集起来,也难以铸成这么大的铁错呀!以此来比喻酿成重大错误。

    时过境迁,人们借“错”之双关义,渐次将“铸成大错”一语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演化衍义,现在多用来比喻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错误。“大错”就是这样“铸”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茶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