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周期中,小麦是唯一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作物。她始于秋日,眠在冬季,长于春时,收在夏天。历经完整的四季交替和漫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自身的良好品质和内在精髓。
小麦用途广泛,营养丰富,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食。世界各地有不同种类的面食,中国主要有:面条、馒头、油条、烧饼、饺子、包子和饼干、桃酥等;西方有面包、各种烤饼等,种类繁多。小麦发酵后可制成啤酒、白酒、酒精或生质燃料。
几千年来,人们用小麦做成的食品多如繁星。若到山西做客一年,能天天不重样品尝到丰富美味的面食。据了解,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分,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已形成可传承、可复制的面食文化。陕西、河南、北京和东北等地的面食也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丰富多彩。
山东作为小麦的主产区,面食花样繁多,数量虽不及晋、陕,但品质则不输两省,尤以裹馅面食更胜一筹,如水饺、蒸包、水煎包、锅贴、馅饼、馄饨、煎饺等。裹馅面食所裹之馅种类繁多,诸如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鲅鱼、大虾、螃蟹、裙带菜等海鲜,白菜、韭菜、芹菜、芦笋等几乎所有蔬菜,甚至还有部分水果,可以说是无馅不包。
小麦不仅果腹和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且与文学还颇有渊源。古往今来诗人们对古老的小麦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吟麦诗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写了麦熟季节丰收的景象。而宋人郑獬描写麦子丰收景象的诗,直令人叹为观止:“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在那个古老的年代,是什么优良品种小麦长得一人多高,一棵麦苗长出十几个茎,一根茎竟然生出五六个麦穗?在小麦不断升级换代,高产、优质良种频出的今天,也有诗人把小麦作为歌颂的对象大加赞美。曾任潍坊农科院副院长的韩同运老先生,作过一首《咏麦》诗:“三冬谁敢绿,四野我青青。莫道欺风雪,丰收万马鸣。”把小麦不惧风寒、傲立雪中的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且作品极有气势。
自古至今,与小麦相关的民谚数不胜数。有表现种小麦最佳时机的,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犁出好麦,锄出好秋”等。也有反映小麦生长过程的,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春雨贵如油,连下三场麦减收。”“小麦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等。还有描述小麦收获季节时人们急切心情,催人割麦的。如“收麦如救火。”“蚊子见血,麦子见铁。”“黄鹂唱歌,麦子要割”等。在华北地区也有“谷熟一时,麦熟一晌,虎口夺粮”的谚语。山东潍坊一带农村流行“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的说法,说的都是不误农时的道理和麦收繁忙的景象。
小麦全身都是宝:果实可食用,秸秆可作为盖房修屋材料,还具有艺术价值,可制作麦秆剪贴画,被人们誉为麦田里长出的最美民俗画。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就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的麦秆剪贴画,不仅被列入国家非遗扩展名录,传承人马文侠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推出的三维立体麦秆画作品《国泰民安》和《清香满人间》,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奖章。
小麦以其悠久的种植栽培历史、庞大的种植规模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奠定了在农作物界的王者地位,自古就有“麦为五谷首”的美称。但她偏偏就叫小麦,谦逊低调,不造作,不张扬,使人不得不内生敬佩。小麦既古老又新潮,说古老,因其前身可追溯到万年以前;说新潮,是小麦新品种在农业科学家手里,年年推陈出新,昭示着小麦的生生不息,繁衍不断,和对人类贡献的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