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粱熟了

(2018-05-30 21:32:28)
分类: 散文随笔

    地不大,独立的一块,地里的高粱,是母亲亲手种下的。

    我看着它从一根小苗儿长到高出我的头,叶子呼啦啦打开,挤得风雨不透。到了夏天,它抽出穗来,刚探头时白白的,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往上伸,像个胆怯的小姑娘。这时的高粱不再咄咄逼人,变得温和起来。也许,它也像人一样,过了张狂的青春期,慢慢开始走向稳重成熟。

    紧接着,穗慢慢弯下腰去,颗粒随之一天天散开,在风和阳光的抚摸下,揭开了明媚鲜艳的一页。秆是青的,颗粒是青的,叶也是青的,掩饰不住的青涩里,极尽一种庄稼对土地的蜜意柔情。

    秋风守时地来赴草木的约会。秋风起,高粱红。而晚秋第一场霜,把红薯苗打蔫的时候,高粱却完成了它最后的装扮,由青红、紫红、深红变成了褐红,远远看着,沉甸甸的一片,在风声飒飒的村庄一隅,传递着秋天的苍茫与饱满。

    父亲说,要收高粱了,再不收就会被鸟吃光了。他操着锋利的镰刀,把高粱一棵棵砍下来。最后一棵高粱倒下,高粱地突然空旷了,还原成本来的样子,剩下一地高高的茬。

    高粱挑回家,分扎成小捆挂在屋檐下,等它慢慢风干后,用打谷机脱粒,再挑到小镇上碾成高粱米;空了的高粱穗,便用来做扫帚,供平时扫地用。南方跟北方不同,主食是米饭,虽然那时粮食紧缺,还是没有人把高粱当饭吃,当然更舍不得拿去酿酒,主要是用来做粑粑,当副食。挑一个下雨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动手,先把磨子洗干净,将高粱米与糯米和在一起磨成粉,掺适量的水后使劲揉搓,揉成一大团后放到摆在桌上的笸箩里,十几口人说说笑笑围坐在桌前,每人手里抓一小团粉捏成四指宽的长条,用新鲜的箬叶包起来,再整齐地码在饭甑里上火蒸熟。这样做的高粱粑粑味道鲜美,既软糯有嚼劲,又飘着一股箬叶淡淡的清香。高粱粑粑蒸好后,母亲就会站在大门口喊,“来啊,都来吃高粱粑粑啊!”不一会,左邻右舍闻声而来,大家站的站着,坐的坐着,吃着粑粑,一起说笑,像过节一样热闹。

    在外漂泊的日子,高粱粑粑成了我思念故乡的一项内容,只是那时候,母亲老了,不能再下地种高粱了。前年母亲离开我们以后,这种思念愈来愈烈。游子的心里,总有拂不去的乡愁,乡愁的味道有很多种,红红的高粱是一种;母亲的味道有很多种,高粱粑粑是其中的一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桐城六尺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