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能架三重梯

(2018-04-29 23:23:20)
分类: 读书
       哲人有云,人生有三层楼:实用层面、审美层面、哲学层面。

  读书能架三重梯。

  顺着书梯,先到实用层面,不须讳言,此处直指工具性功能性。去书店逛一圈,很多书都是为了“学以致用”:帮青少年考学、考证的,指导中年人育儿、理财的,教老年人养生、上网的……甚至告诉你咋旅游、咋买房、咋说话。古时候的《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和今天的《如何画思维导图》《如何高效做笔记》,甚至不以纸质存在的种种知识付费,往往都属于这种。解决现实问题,即刻转化为“生产力”,变成直观增益。

  接着攀登,便来到审美层面。拿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诗和远方”。王羲之的字、毕加索的画、贝聿铭的建筑、布列松的摄影、莎士比亚的戏剧、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翻看过、阅读过这些,倒未必能马上长出多大本事、得多大实惠,可是,那种艺术上的感染力、精神上的熏陶和愉悦,却是实用书籍很难带给你的。审美书籍有深有浅,近来多有名家著浅文,娓娓道来,掰开揉碎,教你如何欣赏《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之美,或者某段古典音乐的奥秘,真是如逢醴酪,不饮亦醉。

  最后一截,则通往价值层面。探讨的经常是严肃、深奥的大问题:宇宙从哪儿来、人类向哪儿去、如何判断是非、怎么活出意义……跟着这些书琢磨,往往很烧脑、很煎熬,然而一旦有所增益,则宛如醍醐灌顶,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悄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读霍金的书,把关注点投向黑洞深处;甚至读刘慈欣的科幻,体会在宇宙尺度上的变迁,再来审视身边的一些鸡虫小事,事还是这些事,判断可能就不一样了。

  读实用之书,为稻粱谋,人们有这个需要,实在不必鄙夷;同时,也别因拘于功利,漠视对诗和远方的欣赏、忽略对人和宇宙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应该求得兼,一箭多星。

  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当人人全方位地享有读书的增益,充分汲取到不同书籍中的不同营养,社会也将随之充满活力。


                                  非功利读书

 

宋真宗曾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句,意在通过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鼓励士子们读书。不过,这种号召是以光明的前途作为读书的奖赏,有其功利的一面。

读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一种对未知探寻的冲动,一种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一种会心的兴奋,一种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总之,真正的读书,应该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更非功利的。宋朝读书人中间,不乏汲汲于科举之途者,但亦有毫无功利意识的痴迷与神会。

苏舜钦是宋仁宗时期的大诗人,欧阳修把他与梅尧臣并称为“苏梅”,名重一时。据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好读书,也好饮酒。年轻时,他寄居岳父杜衍家,每夜读书,必饮酒一斗。杜衍是当朝宰相,爱婿如子,却对苏舜钦每晚饮酒竟达一斗深为不解,便安排子弟暗中观察,一探究竟。某晚,苏舜钦正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时,猛然拍手道:“可惜没有击中。”于是,满饮一大杯。读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说:“君臣知遇,怎么如此难啊!”恨怅不已,又痛饮一大杯。杜衍听到子弟报告后,哈哈大笑道:“有这等下酒物,一斗不多啊!”苏舜钦遂以“汉书下酒”闻名于世。

苏东坡在《又答王庠书》一信中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数遍,一遍带着一个问题去求索,心无旁骛;读下一遍,又带着另一个问题钻研。如他读《汉书》,第一遍学治道,第二遍读兵法,第三遍看人物,第四遍览官制,如此几遍,则融会贯通。学成之后,便不惧知识和学问上的挑战,即使“八面受敌”,都能轻松应对。这就是苏东坡曾传为美谈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如果说苏舜钦读书体现性情,苏东坡读书追求卓越的话,那么苏门学士黄庭坚读书则注重心灵。黄庭坚曾明确表示读书不为荣达,聊以解忧而已。不过,解忧还不能完全表达黄庭坚对读书的情有独钟。他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他是那种对读书喜欢到骨子里的人,无书不读,而又不能片刻无书。所以,解忧又怎能成为他读书的真正目的呢?他的读书目的,可概括为“三养”:养身、养心、养精气神。后来,黄庭坚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依旧安然读书,自得其乐。我想,这或许就是黄庭坚终生读书、得书滋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结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乡的路
后一篇:梅城踏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