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喜欢放风筝,从五六岁开始,我拿着母亲缝补衣物用的线轱辘,绑上大孩子们丢弃的风筝,在空旷的麦场里来回疯跑。那些风筝八成是飞不高的,不是歪了翅膀,就是头重脚轻,全指望拉着风筝线逆风快跑,带动着它漫天飞舞,即使这样,也乐在其中。当然,偶尔也有成功的时候,那时就像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似的,心花怒放。
喜欢放风筝,就要学会扎风筝,那时可不兴花钱买!儿时的风筝形状单调,普通的三角、四角形居多。制作风筝,首先是扎好骨架,风筝的骨架是较硬的细篾条,青青的篾条被扎成风筝的骨架,但大多是初级阶段的“王”字形状,面料是零钱换回的柔软白纸。最后,在风筝的尾部缀上多条色彩艳丽的彩条,再接上放风筝的线绳,风筝就算大功告成了。
放风筝前总是邀了邻家孩子一块儿前往,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热热闹闹的。一路上,孩子们相互比着手里的风筝,比样子,比花色,七嘴八舌议论着,评价着。看到好看的、心仪的,总要多看几眼,暗暗记着,准备来年也扎一个。
风筝扎得好,一次就能飞上天,扎得不好就要反复调试。孩子们互相帮忙,风筝飞不高,大孩子就会帮着截掉一段尾巴;风筝在天上两边摆,有孩子就来续一段尾巴。有时要撕掉一块纸,有时又要贴上一块纸。
放风筝可谓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运动。农村的天地广阔,天空少有遮挡。三四月份春风来得更加透彻,在好风到来时,抓准时机,逆风而跑,一手放线,一手高抬风筝,在风的助力下,风筝摇摇摆摆地升了起来,慢慢放线,慢步小跑,随着线越放越多,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风筝渐飞渐高,天上便飘满了各式风筝。
此时,望着空中舞动的风筝,脑海中不由幻化出儿时的情景。真希望把此刻的心绪寄托在风筝上,随着它飘飞到久远的过去。那里有梦,有爱,有无尽的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