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君子之风

分类: 散文随笔 |

章太炎曾说,具备4项私德者方为君子:“知耻、重厚、耿介、必信。”我们常听到西方人的所谓绅士风度,但那只是“外治”。罗素就说过,一个高尚的人内心应该有三种动力:“对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老百姓口中常说的“正人君子”这个词,实际就是一个标准——君子首先要“行得正”。用《后汉书》“杵臼之交”的说法,君子不计贫富,却是要论风骨的。唐将李光弼每次上战场,总是要将一柄利刃纳于靴中,问为何如此,他说:“战,危事也,吾位居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后世的张岱借此谴责晚明诸道:“光弼将身首置刀俎之上,此其所以为名将。今之大将,身在战场,先将头颅安顿在家,是以非败而逃。”宁可自刭,“不可辱于贼”,此可谓真君子。
“以恬养知,以知养恬。”庄子说的是君子重学识而淡功名的学养。1858年,达尔文在经过近20年艰苦而严谨的准备后,开始写作《物种起源》。可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3年前写的和自己学说观点相似的论文。达尔文非但没有懊恼,反而说,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地域对同样的问题做出相同的结论,本身就是对科学有力的证明。他提出先发表华莱斯的论文,让其获得发现的优先权。而华莱斯则同样值得尊敬,他一直在表明:达尔文的发现“远远地走在了自己前面……”专家们最后决定将两个人的原稿摘要和学术通信编为“联合论文”宣读并发表,成为科学史上君子之交的一段佳话。
说到君子,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当年为呼唤抗日救国被捕入狱的“七君子”。获释出狱时,其中之一的邹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这就是浩然的君子之气、坦荡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