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归隐与诗意栖居

(2018-03-24 11:48:47)
分类: 散文随笔

 



 

  诗人二冬在终南山的隐居生活已过去了六个年头。当然,在信息奔涌的互联网时代,所谓“隐居”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可能是传统的离群索居,甚至与世隔绝。事实上,从他的自媒体到之前的第一本书《借山而居》,二冬和陪伴他的鸡、狗、草木和小院已经成了知名网红。然而,他笔下的山野起居,绝不是刻意地模仿古人,抵抗现代技术。他用手机、骑摩托,与村庄里的邻居自在接触。
  也许正是这份自然与洒脱,让二冬区别于终南山中其他的“五千隐士”,从这本《鹅鹅鹅》的散漫篇章中,看似对农人和动物的调侃抱怨,背后却充盈着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不避讳偏僻和粗陋,不矫饰繁花和山景,其文字所渗透出来的安宁平和,自然成为忙碌于都市之中的读者难得的慰藉。
  隐居一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辞海》中对隐士的释义为“隐居不仕之人”。从拒绝尧帝,颍水洗耳的许由,《封神演义》中等鱼上钩的姜太公,“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逃避世事、肆意挥洒的“竹林七贤”,到“三顾茅庐”的孔明先生,“梅妻鹤子”的宋人林逋,他们远离尘嚣、自得其乐,以放弃世俗追求,寻找心灵自在的姿态凸显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风骨。
  传统的大众舆论通常对隐士生活持认同的态度,只要这份归隐的意愿生发于自我,也的确能够换来心灵的自在平和。在纷繁杂乱的世俗生活中,人类个体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屈就于各种无奈和压力,若能舍弃物质欲望,探寻精神上的境界,其独立逍遥的姿态,定能打动无数还做不到放弃的平凡大众。读者和网友们对二冬的推崇,留言中对其生活的羡慕,以及丽江、大理和高原等地的流行,均可追溯于类似情愫上。
  正如书中所引唐寅《言志》一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二冬的生活也十分契合这份率真的佛性。他绝不执着于复古、衣装等外在的形式,也坦言山野生活中蚊虫蛇鼠和风霜雨雪带来的痛苦,但是却仍然乐在其中,记录下细致观察到的日月变幻和万物生长。
  当然,隐居也绝非东方所独有,西方文学中早有自然散文一派。从吉尔伯特·怀特 《赛尔伯恩博物志》、普里什文《林中水滴》,到戴维·梭罗散文集《瓦尔登湖》,他们从亲身践行贴近山野的独居生活,到仔细观察自然万物的循环生长,其生存状态和写作风格已是一脉相承。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为此提供了哲学层面的阐释。他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人,诗意地栖居”作为著作的开篇和思想内核。他通过《存在与时间》《真理的本质》等作品,阐释了对生存和隐居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而地球上的生灵,只有人类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由此带来了生存本身的痛苦和恐怖。然而,却也正是这份对死亡和终结的清醒认识,方能实现对生存的理性把握,也便是“向死而生”。实现了内心的超脱,采取的实际行动,便是对生活做减法,也就是逃离大量人为设置的障碍和诱惑,实现生存状态的自在随心,完成在这个世界上充满诗意的短暂栖居。
  当代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则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进行了推演。他提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前者力争治理自身,参与控制自己生活过程的欲望,后者则寻求不被干涉,不受强制的最大限度,即不让别人妨碍自己选择为要旨的自由。隐居生活显然应该属于后者,在伯林的思想中,这样的选择并非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态度,它决定了外部世界的社会发展、经济运转甚至国家制度,以至于应该作为与“自由”相关的两大概念,而被不断地讨论和关注。
  从理论回归现实,作为读者,我们被二冬的自在生活所打动,感动于他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生灵的尊重,对生存细节的深入体验。他的心境、才华和对美的理解也值得人们理解。而在体悟到花开花落、鸡鸣犬吠、静谧谐和的同时,也应确认更多人选择积极面对现实,努力追求的生活,毕竟,这同样是在践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而以赛亚·伯林早在理论中总结,无论是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做出选择并持续下去,都需要同样的坚韧和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赫哲族
后一篇:田野拾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