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种享受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 http://epaper.dailyqd.com/html/2018-02/09/302.files/detial_line.jpg |
|
过年是华夏儿女的传统节日。传统贯穿着古老与“俗气”,过年实际就是约定俗成的节日,“俗”便成了标志,也是最大的亮点。 几千年不改的“规矩”,一代代人延续下来的“程序”,潜移默化,根深蒂固,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这就是“俗”——精神愉悦的循环。年复一年,却没一点重复感。过年赋予人们的就是这种美好和快乐。 精神历来与物质是孪生,过年是精神与物质完美的结合。味觉和视觉的满足,是精神舒畅的基础与前提。不论是穷日子还是富日子,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最美的东西要留给过年,这是人们不谋而合的共识。于是,过年是最大的食物博览会。家家户户,倾其所有,在年三十的年夜饭上争相亮相。食材不在贵贱,厨艺也不在高低,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大快朵颐才是硬道理。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午夜饭有人“撑破”了肚皮,吃坏了肠胃,何故?一年没捞到好吃的,这天终于可以过瘾了,岂能轻易放过? 过年吃什么不吃什么,是有讲头的,并不是随心所欲。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过年吃的食物都跟过年本身的内涵相关联,有着特定的寓意。年夜饭大多地方都要有鱼,而且不能吃得一干二净,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吃年糕是“一年更比一年高”,取的是谐音。南方有的地方年三十要喝鸡汤,意味着“清泰安康”。吃鸡爪,是为了“新年抓财”,吃鸡翅膀是“展翅高飞”,吃鸡头是“出人头地”。北方人兴吃饺子,但时间上也不一样。有的是年三十晚上,随年夜饭,有的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不管是什么时间,饺子像元宝,吃了就等于“进宝”,当然要大吃特吃。有的饺子里放糖,或者放花生米,还有的放一枚小硬币,其用意显而易见,一目了然:日子甜美,健康长寿,财运亨通。 穿新衣,买年货,放鞭炮,愉悦,期盼,更是一种精神享受。许多人对孩提时代记忆最深的莫过于过年前的这些“忙活”。 穿新衣并不是想象中女孩子们的“专利”,男孩子,甚至好多大人,也都渴望有一套或者一件过年新衣。百货商店,集市上,过年前夕各种布料生意兴隆。块八毛钱一尺的花布、蓝布、灰布最受青睐。前者是女孩们的钟爱,后者是男孩和大人们共享的花色。价廉物美,一般人家都可以承受得起。接下来是裁缝们的好“日子”,排队量体裁衣,忙个不亦乐乎。当然也有的为了进一步节省,自己动手缝制。过年时会发现一些针线“粗陋”的新衣从面前闪过,但无人笑话。那年月有件新衣穿就已经很幸福了,哪还在乎什么针线活仔不仔细? 置办年货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现在的物质条件和商品流通渠道,已经与“不堪回首”的昨日无法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对过去那个落后简单的市场供应记忆深刻。凭票购买年货,是抹不去的历史。从一斤鸡蛋、半斤鱼,到两瓶啤酒、一两茶,再到豆腐、粉丝、虾皮、木耳,形形色色,无所不包。过年手里一大把票,虽星星点点,却也是一个“五彩”的食品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显得有些尴尬、无奈、心酸,回味起来往往会唏嘘不已。 可以随意买的是鞭炮。地摊上红色的包装裹着一挂挂大小不一各式爆竹,显得红红火火,惹得不少孩子围在一旁指手画脚,眼里充满渴望。但囊中羞涩,许多人只能望“鞭”兴叹。如今更多的人对鞭炮失去了兴趣,花样多了是一方面,环保意识和安全更重要。时代变迁,那“噼噼啪啪”的声音,已不再是过年唯一的喜庆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先进科技手段。不过那依旧在耳畔回响的鞭炮声还是难以忘怀,毕竟那响声曾给人带来过喜悦和祝福。 过年是种享受,俗而不腻,最能体现人生的向往和乐趣:无论在何方,都会充满期望。因为美好的来年在等待着人们!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