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说狗
(2018-02-11 10:57:43)分类: 散文随笔 |
鸡鸣催寒去,犬吠报春来。近在眼前的戊戌年,是农历狗年。狗,作为公众最熟悉、最喜爱的动物之一,曾被许多文人墨客写入诗词之中。
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生性勇猛好斗,喜动易醒,善于守夜,又能追踪野兽协助狩猎,因而,成为人类忠实的朋友。
《诗经》写道:“跃跃狡兔,遇犬获之。”东汉的《十五从军征》中,也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之句。北魏贾岱宗的《大狗赋》“非吾畋猎之有益,乃可安国家卫四邻者也”,把狗的作用说得很到位。《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汉高祖曾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大唐是一个诗歌璀璨的时代,含有“狗”字或“犬”字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李白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写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写狗叫,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王维《赠刘蓝田》中“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富有乡土气息。女诗人薛涛的《犬离主》也写道:“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白居易诗中,有二十一首写到“犬”,其中一首《犬鸢》写道:“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描绘狗在温暖的阳光下睡眠的情态,惹人喜爱。杜甫也有二十九首诗中嵌入“狗”或“犬”字,这种创作规模,在唐代诗人中是最多的。著名的《新婚别》写道:“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读起来,实有离别哀伤之感。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
到了宋朝,苏东坡先后写过不少与犬相关的令人拍案叫好的诗句。其中《咏犬》一诗云:“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把狗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
张元干《瑞鹧鸪》中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的警世之句。吕徽之《守犬》诗写道:“风恬月朗眠花影,吏不叩门门户静;何事晓来吠一声,有人采汲门前井。”这里指生活在乡村、看家护院的狗。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竹枝词》里写道:“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以数声犬吠写出山村淳朴、自然、清幽的特点,充满了诗意,让人难以忘怀。
联语中“狗”的代称
如果您留意观察,便会发现今年不少春联的联语中有一些代称隐喻“狗”,常见的有“黄耳”。如:“红梅扬正气,黄耳报佳音。”“白梅凌雪尽,黄耳报春来。”
黄耳,是西晋文学家陆机豢养的一只狗,很机灵,通人性。陆机久居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陆机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没有与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个信吗?黄耳似乎明白主人意思,竟摇尾发声以示答应。陆机抱着一试的心理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老家,还把他家人回信带回。于是,就有了“黄耳传书”的典故。
“黄耳”出名后,人们便以它的名字作为狗的代称。
狗的叫声“汪汪”与“旺旺”谐音,是红火兴旺的象征,民间更有吉祥狗、富贵狗的说法。因此春联中也有“旺”与狗的组合,如:“梅开雪化融融意,犬吠声传旺旺春。”“黄耳值年千业旺,春联贺岁九州红。”
在狗年春联的联语中,“梅花”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犬献梅花赋,鸡留竹叶图。”“鸡留竹叶摇春影,犬点梅花奔锦程。”这是由于狗的脚印颇像梅花,就像公鸡的脚印像竹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