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墨
(2018-02-05 00:34:37)分类: 知识窗 |
《说文解字》曰:“墨,书墨也。”“墨”本是为书写用的墨而造的字,由“黑”和“土”两部分组成,表明“墨”是一种黑色颜料,与土有关。从出土文物来看,原始的黑色颜料主要来源于燃烧后的木炭;动植物的分泌物,如墨鱼汁、氧化的漆树脂等;有色土和有色矿石等。“墨”字从“土”是以“土”为这些原料的代表。
由元入明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有违事实,因为出土的商代甲骨片上已有黑色的线条,应是祖先留下的墨迹。
古人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人工墨的制造方法。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一座秦代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块圆柱形的松烟墨块,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人工墨实物。松烟墨以松木烧烟为原料制成,墨色浓黑。汉代又产生了油烟墨,用桐油烧烟为原料制成,其特征为墨色光洁。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用漆烟与松烟掺和起来制成墨丸。宋代陆游的《掩户》云:“香缕映窗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小小的一丸墨融入砚中,其浓郁的芳香竟萦绕不散,嗅着芬芳,品着由它生出的美妙诗文,其情其景令人向往。这也应该是“书香门第”一词的由来吧。据说唐玄宗的御墨是用油烟掺入脑麝金箔(即龙香剂)制成的,龙香由抹香鲸的胃内分泌物制成,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只有帝王之家才能享用。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徽墨最为出名。徽墨因产于徽州即今天安徽的歙县而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墨之在万历,犹诗之在盛唐,造化奥妙,不可名状。”墨色以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最次。此外,质地细腻、胶轻、味香等也是上等墨应有的品质。
古人制墨有一段这样的神话传说,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载:唐玄宗御案上有墨。有一天,玄宗看见墨上有一个小道士如蝇而行,当即叱之。小道士呼万岁,自称是“墨精”。并说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龙宾。后代就以“龙宾”为墨之代称。
墨用来写字画画,书法及与之相关的事物就常以墨称。晋代卫铄的《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法贵筋骨,把失去筋骨徒有肥笔的字比作猪,其贴切可谓入骨三分。
古人把历代书法家洗笔砚的池子称为“墨池”,晋代王羲之有“墨池”的传说著称于后世。宋代曾巩《墨池记》云:“(临川)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睹物思人,盖世的美名之下凝聚着的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勤苦。
黑色有严正、庄重、肃穆之感,白色有光明与幽静之感,墨的黑与纸的白是构成书法美的辩证因素。墨的黑又可分出干、湿、浓、淡、枯五彩,书法家就在由黑到白的不同层次间创造出富有鲜明节奏感的书法作品来,朴素之极的黑白二色正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趋于平淡的美,黑与白巧妙的结合永具魅力。
绘画也常以墨称。清代周亮工的《书影》云:“华光长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正所谓写意者也。”“墨晕”是用墨笔在纸上晕染,绘出的梅花如光照留下的影子。
古人以墨画竹,相传始于唐朝的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的妻子李氏。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记载,李夫人曾于月夜独坐院中南屋的屋檐下,见院中月光下的竹影婆娑可喜,即起身挥毫濡墨,摹写在身后的窗户纸上。第二天一看,居然意趣盎然。
中国画既擅于金碧山水,也长于黑白山水。画家利用墨的五彩,把胸中的美景展示在具有晕染效果的宣纸上,不同的层次感使画面大放异彩。我们说书(文字)画同源,现在还要加一句:书(书法)画同理。
历代文人留下的诗文书画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人们冠之以“墨妙”来表达内心的喜好。唐代岑参的《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云:“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这里的墨妙体现出的是画面的磅礴气势及巧夺天工的神妙。珍贵的书法真迹也常被后人拓印下来,称“墨模”。宋代梅尧臣的《答永叔寄篆字》云:“墨模几幅许传玩,譬如玦玉终可喜。”欣赏书法的感觉如把玩玉器,其欣喜、酷爱可见一斑。
收藏墨宝的不只个人,官方的力量也参与其中。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孙莘老任浙江吴兴太守,在当时的湖州府署内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代以来的古文遗刻,并命名为“墨妙亭”,苏轼为此作《墨妙亭记》,传为佳话。在江苏太仓城北的淮云寺中也有一个“墨妙亭”,是元代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所建,因其与书法家赵孟頫友好,就把赵书刻于石上,并筑亭保护,其至诚至敬感人肺腑。
西汉扬雄称:因为笔墨是用来写文章的,所以应把翰林记为主人,把子墨(翰林写的文章)称为客卿。后代就以“墨客”作为文人的别称。“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文人墨客相聚总会产生出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也会诞生出惊艳四座的墨妙书画。一个“墨”字承载了历史上多少风流遗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