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绛先生

(2018-02-04 23:59:50)
分类: 散文随笔

杨绛,本名杨季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戏剧家。她是为数不多的被称之为先生的女性之一,也是我最喜爱的女性之一。

最初熟悉杨绛先生是从读她的作品《我们仨》开始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我们仨》这部作品中我最钟情的句子。

杨绛与钱钟书这对文坛伉俪真正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在平凡中品尝生活的幸福,完美演绎夫妻之间的珠联璧合,相濡以沫。钱钟书先生说杨绛是他一辈子的朋友,妻子,情人。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也说她一生爱两个“书”,爱清华读书,爱钱钟书。“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那年清华,古学堂门口的初次遇见。

杨绛是江苏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她的父亲杨荫杭是近代进步人士,法学家,曾做过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姑姑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杨绛说她们家男孩与女孩一样养,他的父亲不许钱媛称她为外公,只许称爷爷,这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无疑是不可小觑的了。

杨绛天资聪慧,从小接受中西方教育,曾立志去清华大学读外文系,苦因南方无名额,只得去东吴大学。后有机会去清华读研究生,与钱钟书双双漂洋过海。

生活中的杨绛总是一副从容的模样,留学时、战争时、下放干校时、失去女儿和丈夫时……对于很多事她选择平静的态度,总是将自己的情绪打理到不失分寸。下放干校时知识分子的日子何其艰难,她受过皮鞭,挨过批斗,剃过阴阳头,涮洗过厕所。她的散文《干校六记》娓娓道来干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篇没有指责没有抱怨,这是一种“虽冤不怨”的修养,一种难得的中和之美。

杨绛在翻译事业上追求严谨的态度,接到《唐吉柯德》译本任务时她还不懂西班牙语,不过可以用英文版翻译。她坚持本着要了解原著非用母语翻译的原则,历尽艰难学习西班牙语,那年她47岁。

2001年,90岁高龄的杨绛将钱钟书和她的稿酬所得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稿酬全部捐给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鼓励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们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2016年,105岁高龄的杨绛永远的离开了。周国平说,他分明看见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了。先生走的那天我正巧出差,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里被杨先生的离开刷屏,我的眼前只剩这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功夫在书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