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炕
(2018-01-27 23:56:56)分类: 散文随笔 |
从前,京城百姓大多睡炕不睡床。
睡炕,最大的好处,就是冬天可以睡热炕。烧了热炕,冬天再冷,也可以睡个舒服觉。
炕的搭建材料有方砖铺面的砖炕,也有土坯搭建的土炕。农村多是土炕。炕的边缘都用较硬的木料制成,长度与炕相等,宽度10厘米左右、厚度6厘米左右,这东西叫炕沿儿,把它刨光、上漆后很光溜,镶砌在炕边上,既加固又装饰。
炕面上要先铺一领大炕席,再铺一床厚厚的棉炕垫子,然后铺上羊毛炕毡,最后罩上线织的大炕单,它的四周有穗儿,其底色和大团花图案,多为墨绿、紫红和熟赭色,耐脏、美观又结实。
晚上睡觉时另铺褥子、褥单,冬天盖棉被、毛毯等。白天把被褥叠成“豆腐块儿”,摞在炕脚靠窗处,外边盖个布单儿,外观像个“箱子”,叫被活垛。那时没有沙发,靠在被活垛上看书,是我童年的一件乐事。
夏天,炕单上铺一领大凉席,把窗边的窗纸撕去,糊上冷布(棉制纱窗的作用),小风儿吹来,倍儿凉快!
那时的枕头是长形,两头的堵头是方形,这可是大姑娘小媳妇展示刺绣才华的地界儿,“蝶舞芬芳”、“鸳鸯戏水”,都是刺绣内容!枕芯里装荞麦皮、秕乎(殻子壳),药枕可装菊花、茶叶、蚕屎等,有清肝明目之功效。热天有中空的竹编枕、瓷猫枕,那横卧的瓷猫空腹中可以灌凉水起降温作用。
冬天热炕的热源是什么呢?在农村是灶台。一般在堂屋一进门的左右两侧,各砌一个灶台,高尺余,上面各安装一口大铁锅,分别炒菜和做饭,还可以在铁锅内壁贴玉米面饼子,特好吃。有的灶台长一些,还可在大锅旁边安一口小锅坐开水用。锅的下边是灶膛,留个方形洞口,由此向灶膛里添柴点火。灶膛的另一个出口是通过炕洞与烟道相通,点火做饭时,余热和烟就从炕洞里打个穿堂儿,从屋顶的烟囱跑了。因此,每到做饭时间,远远望去,整个村庄炊烟袅袅,诗意浓浓。饭菜热了,炕也热了,一举两得呀!冬天过去,天气暖了,农民就改用院子里的灶台做饭了。
城里人家睡的热炕,只能用炕炉子推进炕洞里加温了。炕洞设在哪儿?有人设在炕沿儿下,这比较危险,万一煤气泄漏,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记得我小时我家住三间北房一个独院儿,爸妈带我住西屋,我姐自己住东屋。我家的两个炕洞口就设在堂屋两侧的墙壁下,洞口方形,长宽各一尺多,洞内大方砖铺地面,洞口设有把手儿的方形木门,关紧木门,严丝合缝不会泄漏煤气。洞的出口在远端窗外,煤气和余热就穿过整条炕洞排到室外了。
还有专门烧热炕的迷你型炕炉子,它的长宽高都必须小于炕洞才可推进炕洞,因体型“娇小”,所以不能做饭用。它的外形有圆桶形和六面体形,我家的炕炉外形是后者。炕炉下边有个小铁轮,好在炕洞里运行。炕炉的一个侧面有个不长的铁柄,可以把小炉子推进炕洞,但由于铁柄太短,使炕面受热不均,炕头儿太热,炕脚太冷,中间不冷不热很舒服。我妈怕冷睡炕头儿,我爸怕热就去睡炕脚,我则“当仁不让”,非常“自觉”地睡在中间最佳位置。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家还出了一当“安全事故”——那年我家有一只老母鸡,不辞辛苦孵了一窝毛茸茸的鸡宝宝,把我给高兴坏了!我妈怕小鸡受凉,就在炕头儿上给它们“安了家”!她先铺上一张报纸,又用一个小瓷碟泡上一些小米儿,放在报纸中间。然后把鸡宝宝一只一只放在小碟子周围,为了防止鸡宝宝乱跑,又给它们扣上一个筛面的箩。一切办妥之后,就生旺了炕炉,推进了炕洞。然后……然后喜滋滋地告诉我们:这回鸡宝宝们都暖和了!等我们吃过晚饭,打开篾箩一看时,可不得了,小鸡们一个个伸直两腿,躺成一大片——哎哟喂,都成了名符其实的“烤童子鸡”啦!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妈心疼得直拍大腿。那也晚啦!还是我爸理智,他拿起工具,给炕炉子安装了一个能装能卸的木柄,这样炕炉进退自如,炕面受热也均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