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胎画珐琅

(2018-01-04 20:50:01)
分类: 散文随笔

  作为被“千古一帝”康熙选为宣扬国力的顶级艺术品,画珐琅器自其诞生到其退出生产领域,都一直为宫廷所专用,铜胎画珐琅始终是难得一见的顶级藏品。康熙朝画珐琅工艺,在整个清代工艺品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成熟的工艺技法移植到瓷、紫砂和玻璃的胎体之上,同样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康熙朝晚期,受珐琅彩制作的影响,还出现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器。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在东罗马的佛菻地区,这也是它的工艺名称的由来。珐琅器在12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珐琅工艺技法的传入则是在元代后期。

    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瓷胎上的玻璃质叫做釉,在瓦片建材上的叫做琉璃,在金属器物表面的则叫珐琅釉,它们的成分主要都属于硅酸盐类。

    珐琅器,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在金属制品表面,经过干燥、烧成等制作过程后得到的复合型工艺品。珐琅器的胎体一般是铜或铜合金,少数也有金胎等。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内填(錾胎)和画珐琅三种。

    画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色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又叫做珐琅画。

    康熙二十三年,西洋珐琅由广州等港口进入中国后就地设厂研制,称为洋瓷,宫中称其为广珐琅。康熙三十年左右,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从有关资料来看,画珐琅进入技术成熟的精制阶段,应该在康熙五十七年左右。

    康熙执政三十多年后,帝国强盛,自视为千古一帝的他也要在艺术领域创造领先于世界的代表作品,他选中了画珐琅,并首先在铜胎上开始了他的“文治功业”的创作。超越前人,就是要超越明代的掐丝珐琅,超越西方,就是要超越西方的画珐琅。因此,康熙调集了造办处的尖端力量,同时让宫廷画师直接参与画珐琅的创作。

    康熙朝的画珐琅创作大获成功,色彩浓丽,工艺绝伦,康熙认为这就是他所期望达到的辉煌盛世之重器。

    它的器物品种造型丰富,有文具、陈设品和生活用具,每一种器物又形制多变,比如盒子就有圆的、方的、五瓣的、八瓣的和菊瓣的等等。康熙朝画珐琅的成熟物件,釉质薄而均匀,色彩纯正,有白、黄、蓝、红、紫、绿、褐、灰、藕荷等十余种,每种颜色又有不同色阶,所以在描绘图案时就可以随形赋彩。

    由于画珐琅的装饰一般都出自宫廷如意馆画家之手,所以构图准确优美,同时又能娴熟运用中国画皴、擦、点、染等技法,使图案具有国画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康熙朝画珐琅工艺,在整个清代工艺品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经探索而获得了成熟和成功并至臻完善,还将其工艺技法移植到瓷、紫砂和玻璃的胎体之上,也同样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康熙朝晚期,由于制瓷工艺受珐琅彩制作的影响,还出现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器。

    雍正继承了康熙对画珐琅的崇高地位的认知,继位数年即在画珐琅上投入了最大的热情,从欧洲、从景德镇、从造办处网罗人才,下旨宫廷画家戴临、戴恒、汤振基等人转行投入到画珐琅之中,在圆明园里设窑烧造。雍正帝对铜胎、瓷胎的画珐琅有着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让铜胎画珐琅更加具有文人品味和文化韵味。清三代之盛在乾隆帝达到顶峰,同样,画珐琅也达到顶峰。乾隆朝的画珐琅,极尽繁复华丽之能事,色地、百花、开光等装饰大行其道,为了表达“万国来朝”的中土大国的气象,欧洲风格的内容也进入到乾隆朝的画珐琅之中。当然,三代之盛也就绵延到乾隆末年,画珐琅是盛世辉煌的庞大国力下极尽人力、物力才能实现的顶级宫廷艺术形式,失去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国力支撑,画珐琅也就衰退下来。

    画珐琅是专属于清三代宫廷的,尽管在宫廷之外也有画珐琅的存在,但它也是宫廷画珐琅的延伸,从属于宫廷画珐琅的体系,囊括在宫廷画珐琅的制度之中。无论是景德镇的“磁胎洋彩”还是粤海关的“广珐琅”,都是三代盛世里皇帝直接主导、造办处直接参与的宫廷艺术的延伸,涵盖在宫廷画珐琅的制度之中,广东名匠潘淳、杨士章,景德镇名匠宋洁,都在造办处的体系之内,最后也都进入了造办处珐琅作。画珐琅是三代盛世的国力支撑下由皇帝亲自主导打造出来的一个巅峰艺术形式,昙花一现,绝无仅有,代表了清代宫廷艺术的最高成就。

  “画珐琅”是一个总的概念,铜胎画珐琅出现得最早,在铜胎画珐琅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金胎画珐琅和银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是其他五种画珐琅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孤独的风景
后一篇:九寨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