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需要“书写”?
(2018-01-03 23:52:13)分类: 散文随笔 |
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青年调查”版,刊登社会调查《过半受访者认为键盘时代仍有必要写一手好字》。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使用键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手写汉字的机会变少,但是,键盘时代、智能时代,是否还需要“书写”?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8.3%的受访者大部分时间用键盘打字,有9.1%的受访者几乎都用键盘打字,只有31.0%的受访者经常手写汉字。对于“你觉得现在写字好的人多吗?”57.2%的受访者觉得不多,42.9%的受访者觉得多。63.9%的受访者有练字的习惯。57.7%的受访者认为键盘时代,写一手好字是有必要的。对于书法的传承,61.1%的受访者认为每个人都应有练好字的自觉,有20.0%的受访者认为,键盘时代书法传承的意义有所减弱。“书法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科技怎么进步,书法的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
这样的社会文化调查,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现如今,我们的文化生活、日常交际领域,电邮取代书信,微信取代日记,键盘输入换下传承千年的汉字书写,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有的网友吐槽自己已经退化成了名副其实的“键盘手”,成了“失写一族”,我们许多人变成了提笔忘字的“新文盲”,这的确令人担忧。
几年前,曾有文化学者为了树立民族自豪感,自觉地敬惜汉字,规范书写使用汉字,规范网络语言,倡议设立“中华汉字节”,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方式,让人们了解汉字,感受书写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意蕴……
民族的文字历史,告诉我们: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中国文化的核心包含着表意的中国文字,因此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感受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我们民族的文字——汉字,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文化。
许久以来,有着泱泱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华民族,从南到北申报了那么多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但似乎却忘掉了最伟大的一项,那就是中国的汉字。
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就拿“人”字的书写来说吧,虽然不过那么两画,却让历代书法大师们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为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
但是,今天,汉字,却正在遭受各种图像的进攻,受到网络“雷词”的进攻,正在经历技术力量的进攻,蒙受所谓“文字整形”的进攻,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致使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我们必须看到,汉字的这种窘境、网络时代的汉字文化书写的命运。我们不仅仅应该是心系于此,感受到文化焦虑,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汉字,为了书写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彰显我们的文化义务和社会责任。
其实,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应该被看作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的流行,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汉字书写文化的侧面提醒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
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汉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根,精神的根。所以说,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依托和根本,没有汉语的这一切价值,我们将失去一切。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大国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如果我们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真的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