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别致的立冬诗
(2017-12-15 20:52:06)分类: 散文随笔 |
□原文: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立冬夜舟中作》
□解读: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者8日,阴历十月初,因为今年闰六月,所以阴历为九月中旬。立冬,也是冬季六个节气的第一个,从立冬之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正式开启冬天模式,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四季的运行进入到了最后一个季节。
范成大,字至能,晚年自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是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同时,范成大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一代名臣,他在宋孝宗朝曾经奉命出使金国,因为临危不惧、不辱使命,赢得了朝野上下如潮的好评,因此,在仕途之上,范成大从此之后也是顺风顺水,一路升迁,最终做官做到了参知政事。
从诗中的“峨眉”一词,可以判断,这首诗应是范成大在四川做官时所作。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年届五十的他,身体多病,极力推辞,但没有成功,只得入蜀做官。于是,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范成大,在立冬之夜,在冬天到来之际,心有所感,吟而成诗。因为对于人生而言,在古代,五十岁也意味着进入了暮年,进入了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这相当于四季的冬天。因此诗歌的主题比较单一,是对于人生衰老的一种哀叹。
可是,如果仔细体会一下,可以发现,他的这首诗和唐代诗人们对于衰老的哀叹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唐代,乃至唐代以前,很多诗人写“叹老”主题,总会和对于人生不如意联系在一起,“叹老”总会和“嗟卑”连在一起,“叹老”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颗火热的进取之心在跳荡着,比如杜甫晚年的一首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虽然是一个多愁多病的身躯,但是依然把自己比作是一匹老马,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成大的这首诗,主题则是比较的单纯,因为他的仕途还是比较通达的,所以没有唐代文人那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
诗歌的第一二句直接入题,“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一句写人事,一句写自然,秋去冬来,意味着一年又要过去了,而人也随着冬天的到来,在一天天变老。而秋冬之交,在这个立冬的节气里,一场寒雨不期而至,这也使得寒意陡增。
诗歌的第三四句:“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写的是俯仰所见的夜间景象。抬起头来,能够看到山头有忽明忽暗的樵夫为御寒燃起的篝火;低下头去,则可以看到倒映水底的那盏摇曳的渔火。同时,这里也是虚写,有深层的含义蕴藏其中。渔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是有着特定的寓意的,它们常被用来代指隐居不仕的隐士。唐杜甫《村夜》诗说:“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这里,范成大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是在作者看来,樵火在山头,渔灯在水底,都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也表明,作者所追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为官事缠身,只能是一种奢望,根本无法实现。同样,在为官四川的时候,范成大写的一首《早衰不寐》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繁冗官事的厌恶:“官事拘挛似力田,作劳归晚意茫然。按摩合体俱非我,展转通宵似远年。一叟披衣惟兀坐,群儿得枕便佳眠。人生元是华胥客,休向迷涂更著鞭。”虽然范成大身为封疆大吏,身居高位,但仕宦生涯的劳顿,让他觉得就像农夫种田一样,非常的辛苦,非常的受拘束,这令他产生了人生如梦之感。因此,在本首诗中,他也表达了对于渔樵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第五六句:“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同三四句一样,这两句也有虚实两层含义。实指的是眼前所见江中的景象,江水滔滔汩汩,细浪频生,江水拍向沙岸,不知淹没了几层沙痕。而如果做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里也未尝不可以是一种比兴的手法,人生如舟,宦海沉浮,风浪一定在所难免。于是,也就有了诗歌的最后两句:“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因为是夜里,所以周围什么都看不清,想要仔细地审视峨眉山的面目,那么,等到天亮起来之后了。这里面,也有诗人对于生活的哲学领悟蕴含其中,既然人生如芥舟,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那么就让时间来化解这一切吧。
整体来看,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虽然情绪并不昂扬,意志有些消沉,但是总体来看,呈现出一种疏淡的风貌,写景有些凄清,情感的抒发倒也沉挚。而且,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中,时常见出对人生的感悟,因而理趣自在其中。这些能够体现出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点,因此,不失为一首别致的立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