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身养性读宋诗

(2017-12-11 01:11:11)
分类: 散文随笔


 

 

关于唐诗和宋诗的不同,钱钟书一语道破两者总体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所谓“物壮则老”,在经历了才气发扬的唐朝年少时光,宋代诗人仿佛进入思虑深沉的中年,阅尽人世沧桑,便少了些许的张狂、昂扬,转而以精密的形式、阔达的内容、理性的思辨形成了一种辨识度极高的知性、反省、凝练、沉潜之风。摒除了唐诗的浓丽膏腴,宋诗的清癯嶙峋太适合浮躁的当代人修养心性,悟觉禅意。

宋代的士大夫、文人喜欢气象清雅,通过夕阳残月、凝霜积雪、阴云迷雾、苍烟枯木、凄蛩哀蜩、空林残叶、荒山古寺、老屋疏篱等意象,抒发思亲怀乡之情、闲适旷达之怀、岁月流逝之叹、人生失意之感……这些荒寒感折射出他们的时代境遇、生活状态、人格个性,自然会引起见过人生大风大浪的中年人的共鸣。

所谓书画同源,《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一书中所收录的傅抱石的宋画,无论是枯瘦之笔皴擦,还是淋漓水墨晕染,也有这种闲静趣远的气韵。宋代是诗画交融的时代,宋画里有宋诗的诗意,宋诗也有宋画的画境。宋代诗人从这些极易触引惆怅的荒寒物象中创造出美的意象和情趣,还把人引向宁静淡泊的禅境。

从题材来说,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较多地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皆可以入诗;从语言来说,多用俗字俚语表现日常人伦;从情致来说,宋诗气骨瘦劲,深析透辟。从《宋诗选》入列各诗中,能看到梅尧臣的谨蓄、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雅韵老成的平淡。

追求“透彻玲珑”的宋诗虽不如唐诗风神兴象,但又比唐诗多了几许人生的领悟、哲理的体认、立意的深隽、思想的深邃,从而让读诗人能获得心灵的叩击、智慧的启迪、精神的腾越。

再说傅抱石的宋画,含蓄间表现出一种浓浓的诗的意境,构图别有讲究,大胆剪裁,只选择最能表现思想情感的局部,大片的空白让他的作品延续了宋画惯有的气质,如粗茶淡饭中却暗含了另一种“高韵深致,坚质浩气”。要知道,画贵静气,观宋画,自然也得少一些浮躁,凝神绝虑,少一些大喜大悲,才能体会其中的肃穆。

宋代禅学发达,宋代文人喜欢修习禅学,乐于思索命运,对人生哲学与宇宙运行的规律展开探讨。从《宋诗选》收录各篇来看,无论是描写山水风物,还是人的心灵性情,理性的思辨总与意境熔铸起来,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让情景与义理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一番情趣。

相较于唐人的发抒、恣肆,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追求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以清净无妄之心将世间万物化入灵动情韵中,形成了宋诗淡而不寡的风味。我们后人在品味时,也能体会到一份天人合一、古今交接、灵肉互融的喜悦。

总体来说,宋诗超越了唐诗的青春狂躁,臻于成熟,恰是现代人蓄养心性的辅佐之物,适合“绵历世事”的中年人在沉香、古琴的伴随下,阅读吟诵,涵养正气,因为它像一碗已经过多泡的清淡老茶汤,濡润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从而让灵魂在世事扰攘中获得停歇与滋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开卷有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