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路真的不好走,他穷尽毕生苦苦摸索,从家乡余姚做起的“圣人梦”到贵州龙场驿的“一夕顿悟”;从策马驰骋居庸关到运筹帷幄定乾坤。任风吹雨落身世浮沉,亦不改一身本色两肩正气。面对世间纷说,他坦荡从容地回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世代的书香门第
要是提起王阳明的家庭,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它。哪八个字呢?就是“书香门第,诗礼人家”这八个字。自从他的六世祖性常,一直到阳明,代代都是饱学名士,而且都是气节高超、孝行纯笃的;阳明的一生学问事业,实在受了家庭不少的影响。
阳明最初的祖先,是晋朝光禄大夫名览,原本琅琊人。览的曾孙羲之(就是我国称为“字圣”的),少随父旷渡江,家于建康,不久徙会稽;后来子孙,又迁剡之华,再迁石偃,复迁达溪。二十三世迪功郎名寿者,重迁至浙江余姚。由此以后,再也没有迁移到别处了。
到元末明初时,阳明的六世祖,名纲字性常,以文学知名,兼有大将之才,尤善识鉴。元末,天下大乱,奉母避兵于五泄山中,少与明诚意伯刘伯温友善。元亡明兴,刘伯温特荐于朝;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还如少壮,官为兵部郎中,不久,潮民不靖,遂擢广东参议;往督兵粮,携十六岁子彦达往,竟及于难。彦达亦随入贼中,见父被害,则从旁哭骂求死,贼欲杀之,其贼酋不允,并容他缀羊革裹父尸而归:御史郭纯奏其事闻于上,为庙祀增城,并录用彦达。奈彦达痛父之死,愿躬耕养母,终身不仕,所以没有出来做官。
与准字公度,乃彦达子。少秉父教,隐居不出;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使者至县,欲起翁,翁闻亟避,因而坠崖伤足,始免。但又恐有罪,不得已,以子世杰代之。与准长于《易》,曾著《易微》数千言。
世杰少有圣贤之志,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代父被征,备邑庠弟子员,旋即无意仕进。母临终时,嘱以家贫宜仕,乃应贡;祭酒陈敬宗荐于朝,未报而殁,著有《槐里杂稿》数卷。
天叙名伦,世杰子,人称竹轩先生,这就是阳明的祖父了。他的父亲死后,遗留下的仅书史数箧;竹轩于书无所不讲,故异常渊博。魏瀚说他:“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古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我们由此也可想到其为人。阳明之所以能成名,受祖父影响颇深,尤其是文学的方面。
阳明的父亲,名华,字德辉,别号实庵,复号海日翁;因曾读书龙泉山中,所以人又称他为龙山先生。从小,其祖授以古诗歌,经耳后便能背诵。六岁时,便道德非常之好,能拾金不昧。幼年气概迈众,见者无不惊叹。应试,大魁天下;不畏权势,敢于谏君之失。阳明忤刘瑾,瑾移怒德辉;瑾微时,极慕德辉品望,闻阳明的父亲,即是德辉,怒稍解。阴使人召德辉,谓一见可立令跻相位。德辉峻拒不可,因此瑾欲陷之为快。母亲岑夫人殁后,寝苫疏食,哀毁逾节。那时他也已有七十多岁了。阳明的道德,多为他父亲遗传,“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真不差呀。德辉的元配夫人姓郑,就是阳明的母亲。阳明少年时期,他母亲便与可爱的亲儿长别了。继室姓赵,生了一女,嫁给徐爱(字横山,乃阳明门人)。又生二子,名守文、守章。侧室姓杨,生守俭。都是阳明的兄弟,但都远不及阳明。
阳明的夫人姓诸,因不育,抚从子正宪为子。诸卒,继娶张夫人,生一子,名正亿。生后不久,阳明便死了。
阳明的天资,本来就聪敏异常,又加之生到这样的好家庭里,接受的又是家庭中的良好教育,再复感受祖父、父亲的道德、文学影响,故能成就如此大功业,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一个天才的小诗人
“诗人”两个字是多么清雅而又神圣。他不但是个小诗人,并且还是一个有天才的小诗人,这真值得人们的赞羡不已啊。
阳明确是一个富有天才的孩子,记得有一次——那时不过六七岁——他忽然背诵起他祖父曾读过的书来,而又背诵得很纯熟。祖父很惊异,就问:“你这个小孩子,年纪这么小,又没有读过书,如何能知道背诵,而且背诵得这样纯熟呢?”他笑着回答说:“我先前口里虽然不能讲话,但听却是会听的;因曾听得祖父读书,我在旁边也默记得很熟了。”
他的祖父知道,这是天生的夙慧,心里也自然非常愉快。祖父从此就教阳明读书。
他的祖父,是个极有学问的大儒,阳明又是个聪颖绝伦的小孩子,这读书进步之速,不问可知,是有一日千里之势了。
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已应试中了状元,于是派人回家迎请阳明的祖父至京侍养,阳明便随着祖父,与可爱的故乡暂告离别,一路到京师来。到京后,有一天,他的祖父带着阳明约了许多朋友,到金山寺里去饮酒游山,来的也都是知名之士,他们饮着高兴了,大众都提议吟诗,这位富有天才的小诗人,表现他天才的机会也来到了。
许多诗人,正在捻须的捻须,搔首的搔首,时候已过了许久,诗都没有作出来;这位“初生犊儿,不知畏虎”的小诗人阳明,却早已将诗作好,再也忍不住不说了:“你们的诗,还没有吟出,我的诗却已作好了。”这真是笑话,以一个十一岁的小儿,连乳气都没有褪尽,居然在一群大诗人面前,自己承认会作诗,这不是笑话么?无论是谁,恐都不敢相信罢。
阳明的天才,知道的只有他的祖父。于是就命阳明将作好的诗吟出来。阳明念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等阳明念完这首诗,把大众都惊异住了。但他们还不敢十分相信,疑是他祖父的代笔,故意使他孙子来博一个天才之名的。
这真是的,以一个垂髫的童子,就会吟诗,并又作得这样好,谁能相信这事呢?于是想出一个面试无弊的法子,就是另出一个吟“蔽月山房”的题目,要阳明当面作诗出来,觇其真伪,就可知道内中是不是他祖父作的弊。题目一出,这个童子便毫不思索地又吟了出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这一下,真把大众惊住了。果然诗人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于是,大众再也没有什么异言,只有惊异、赞叹、羡慕、悦服。他的祖父从此更加喜欢他了。
王阳明的学生生活
无论什么人,要想成为一个伟大人物,必须先要有名师授业。翻开中国伟人的历史,哪一个不是得到了名师的指授,才能成就他的大功业、大学识,我们的阳明,自然也不能逃出例外。他有两个先生,一个是教授文的,一个是教授武的,现在来分别说之。
(一)娄一斋——教文的娄一斋,名谅,上饶人,是个大学问家。对于理学——就是哲学,有深切的研究,那时正在广信讲学。阳明在江西结了婚之后,便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同归余姚;舟至广信,闻知娄一斋在此讲学,他素来听说一斋学问非常之好,他就很钦慕,苦于没有机会去见一次。这回恰好路过此地,便舍舟上岸,前去访谒。一斋见了阳明,异常喜爱,于是对阳明谈了许多宋儒“格物”之学。并又说:“圣人是可以学得到、做得到的。”这一次的谈话,使阳明得到不少的益处。娄一斋是个大理学家,所说的话,都是极有价值的。阳明想研究哲学的动机,便在这时开始了。后来能够发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开辟新境域,也得力于这次与一斋谈话。所以一斋就是阳明的第一个先生。
(二)许璋——教武的许璋,字半圭,上虞人,是个大军事学家。凡天文、地理,及孙、吴韬略,奇门九遁之术,无不精晓。阳明的军事学识,多半受之于半圭;我们只看这样会用兵的阳明,就可以推测他的先生半圭的学问了。半圭是个淡于名禄,而又爱讲修道的人。阳明在阳明洞养病时,也常同他的先生半圭,共参道妙。及阳明大功告成之后,送半圭一些金帛,半圭丝毫不肯受;阳明又想荐之于朝,半圭反说道:“爵赏非我所愿要的,你又何必以这些东西来相强呢!”后来活到七十多岁才死。阳明以文哭之,题其墓曰:“处士许璋之墓。”
这两个先生,真可以说是阳明的两位益师。学说上的成就,得力于教哲学的先生娄一斋;功业上的成就,得力于教军事学的先生许璋。要是没有这两位先生,阳明无论怎样,不能成就这样的伟大,然这正是阳明之幸啊!
在这年,龙山公因丁外艰,回归余姚,于是命阳明和从弟冕阶、宫,同妹婿牧相等,在一处研究八股文,讲经析义,预备应试科举之用;人多一点,也无非是取其易收切磋之效。阳明白天对于课业倒不十分用功去练习;可是每天晚上,等其余的人都入睡之后,他反而搜求经、史、子、集,殚精穷思地研究起来。
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他另抱了一个宗旨。他觉得学习八股文,无非徒供猎取功名仕禄之用,此外就毫无用处;至于经、史、子、集,是人终身受用的,而且是每个人,都应当研究的。所以,略于八股,而特别致力于经、史、子、集了。
过后,他的几位长辈同学——冕、阶、宫、牧相,都觉得阳明所作的文字,大有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之势,愈做愈佳,竟无半点瑕疵可寻,均皆自愧不如。及知阳明在每天晚上,另又用功于经、史、子、集,于是都赞叹着说:“他原来在学八股文之外,又另去用功于经、史,那我们怎能及他呢?”
可怜的他们,只知以仕禄为目的去研究八股文,哪知世上还另有大学问、大道理,亟需研究。他们要不是因附着阳明的一点关系,恐怕他们的名字,我们都莫能知道——虽然我们不甚景仰他们——他们只有寂寂无闻,同草木一般腐朽了。由此可见,人去研究学问,也需要放开远大眼光,立定高尚宗旨,不误入歧途才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