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理”到哲学
(2017-11-18 10:22:44)分类: 散文随笔 |
对许多人来说,或许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节日——世界哲学日。这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在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的节日,由于时间上的相对性,带来了与其它日子“拼节”的偶然性,如“厕所日”“男性健康日”“宽容日”……
“英雄天下诗千首,花月春江酒杯中”。毫无疑问,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而言,上述这些日子的设立都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中国人最注重讲道理,不论识不识字,读不读书,凡有争执总是先问:你讲不讲道理?某种程度上说,“道”和“理”两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偏重于“道”,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孔子的“天下有道”;到了宋代则有了“理学”,所谓“天下万物莫不有理”。于是“道”“理”并称,合为道理。
简而言之,道理,就是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哲学(尽管这是个后来才引入的外来词)。虽然朱子通过撰写《家礼》把儒家哲学的道德教化通过礼仪的形式灌注到乡村底层已是明代的事了,但正如王阳明的学生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百姓日用即道”,在普通百姓人家代代相传的家训门规和口传心授的乡规民约里,源远流长地蕴含和体现着中华文明和中国哲学思想。
当然,生活中的哲学并不能取代哲学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充满辩证的逻辑论证。恩格斯这样评价哲学的高度抽象化的思维特点:和其它学科相比“只留下一个纯粹的思想领域,关于思维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哲学不同于畅销书或流行曲,浮躁之风和轻狂之气都与之格格不入。它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是对习焉不察的观念的反思,是一种和内心对话的能力……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设立“哲学日”起因的阐述:“培养了解世界的精神。”
有一个词叫沉思,我觉得它应当属于哲学,无论在革命导师的传记还是先哲的轶闻中都能读到它。沉潜、沉静、沉寂,沉下心来,以超越功利的心态进行深入阅读、建设性思考,我们才能得到严格而严肃的哲学训练,也才能达到柏拉图说的那种境界:通过哲学完成思想的觉醒。
《诗经》有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这应当是“哲学日”到来时对自己最好的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