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年底,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成果。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华民族对诡谲多变的大自然和社会人文不懈探索的结晶。
自黄帝开始,从关注天象、气候、物候以指导治国理政,是国家的重要职责,也是国家权威的主要表现。经过几乎2000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完成了从渔猎畜牧的转型,多民族国家基本形成,农业文化初步奠定。春秋战国时,中华古典历法的初步成形是这段历史成果的标志。《吕氏春秋》为了替秦统一国家,加强治国理政寻找思想武器,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收集并整理了当时的天文历数知识,是标志这段历史的里程碑。
四时(春夏秋冬)八节与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在完成渔猎畜牧向农业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观念,渐渐形成“月令”的雏形,用以指导国计民生。
古人认为太阳在天体的不同位置上会导致不同的气候。这一位置(时刻)叫节气,今天的气象部门根据天象,预报时精确到了秒,而古人则是将其作为某一时段,如唐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年四季又叫四时,四时之首叫春。春秋时人认为春天阳气逐渐活跃,万物生长,因此是“岁之始也”。春天的第一个月为孟春,孟是长,是第一;第二个月为仲春,仲即中、中间;第三个月为季春。季就是末,一季中最后一个月叫季。同理,夏、秋、冬各对应的3个月也这样称呼。每月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中,它们是:
立春,春天开始。
雨水,适应竹木庄稼生长,雨水渐多。
惊蛰,始有春雷,冬眠动物开始活动。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清明,气候温暖,肃杀之气消泯,草木萌发繁茂,春耕春种农忙。
谷雨,雨水增多,黄河以北播种大忙。
立夏,夏天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开始灌浆饱满。
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夏之极。入伏。
小暑,开始进入全年最热时段。
大暑,全年暑热高峰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
处暑,处,止也,暑热至此而止。
白露,阴气渐至,露凝而白。
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寒露,露气寒冷,秋收秋种正忙。
霜降,气肃而凝,露降为霜。
立冬,冬天开始。
小雪,黄河流域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频繁,黄河流域渐有积雪。
冬至,“冬之极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夜渐短,昼渐长。“进九”。
小寒,开始进入严寒时段。
大寒,进入一年最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