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的奋发图强与他的《枫桥夜泊》诗
(2017-06-23 07:57:20)分类: 知识窗 |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风华千古的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悲戚地啼叫着。深秋的黑夜里充满肃杀的严寒,令人感到整个天空都弥漫着霜华。我面对着岸上的枫树和江边的渔火愁苦难眠。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却悠然地来到了我的客船上。
唐代天宝十二年,张继考中进士。这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要真正取得职位还要参加吏部的选试。选试通过之后,才会呈请皇帝授予官职。不料,张继选试没有通过,于是选择漫游吴越,一来消遣心中的郁闷,二来寻找为节度使做幕僚的机会。当他乘船夜泊枫桥时,便写下了这首不朽名作。
有观点认为,这首诗是一般的赋写景物诗,没有比兴的意义,读者也无可深入的研究。不过在笔者看来,本诗开头第一句就巧妙地将情和景有机交融在一起了:“月落”宛如选试的落第;“乌啼”神似失意的哀叹;“霜满天”形容凄凉的境况,可谓事理双切、比兴深矣。
晚秋初冬的夜半,寒霜满天,乌鸦被冻得瑟缩难眠,不时地发出几声悲戚的啼叫。鸦犹如此,人何以堪?仕途的挫折带给张继的愁苦本来就无法摆脱,而寒山寺对面愁眠山的山名更令人愁苦难眠,于是只好对着岸上枫树和岸边渔火发呆了。突然,寒山寺夜半的钟声悠然地来到客船上。很多译本把原诗中的“到”解为“传到”,是不是有些“点金成铁”?这个平常的“到”字,被诗人看似毫不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是赋予钟声人格的化境。这寺院的钟声俨然一位得道高僧,为愁苦无助的诗人指点迷津,时而好像在规劝他拔尘超俗,时而又好似在激励他奋发图强。
张继该如何选择呢?他选择了后者——世间道路行则成,须知果熟自然红;庄稼不收年年种,收获从来靠耘耕。佛家有句名言:“物随心转,境由心造。”意思是说,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好坏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使得诗人所见所闻的一切忽然间都有了希望的亮色。
有句成语叫“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功德和努力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唐代宗宝应元年十月,张继被录用到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又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到洪州任盐铁判官,分管财政和赋税。检校官虽然只是个荣誉虚衔,但昭示着皇帝的恩宠和信任,是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一种价值认可。分管财政和赋税的盐铁判官本是个肥差,但张继为官清廉,死后家里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只得缓期下葬,真是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