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月榴花开

(2017-06-11 00:25:11)
分类: 散文随笔

  “五月榴花照眼明”是唐代韩愈的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说明榴花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翻开古代典籍看看,写榴花的诗文大都与五月、与端午密切相关。

  正因为此,榴花被人称为“天中五瑞”之一。因为从气候上看,五月渐入热夏,此时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正是古代灾疫流行之时,所以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消毒避疫的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这就是“天中五瑞”的来历。

  关于悬插“五瑞”的习俗,在古今诗文中也常常看到。南宋诗人戴复古就曾经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陆游也曾经吟诵:“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还有清人卢毓松的《钟馗图》:“榴花吐艳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如今的北京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端午民谣:“五月端午,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由此也可以看出,榴花在端午节是多么源远流长。

  想想看,中国的传统佳节哪个没有好花应景。桃花应清明之景,榴花应端午之景,桂花应中秋之景,菊花应重阳之景。所以写端午景致的诗文很少有不提到榴花的。无论是杜牧的“只疑烧却翠云鬟”,还是李商隐的“榴枝婀娜榴实繁”;也无论是刘克庄的“深院榴花吐”,还是殷尧藩的“榴锦年年照眼明”,都将榴花的高贵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群芳谱》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所谓的“安石榴”,就是安石国的石榴。安石国,就是现在的伊朗,自从安石榴在我国种植后,它的花朵就备受世人青睐,成了吉利、祥和、如意的象征。

  在古人心目中,榴花与百花相比,艳丽而不轻浮,为此,《博异记》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个传说。天宝年间,崔天徽遇美女十余人,内有绯衣佳人姓石名阿措,她见封家十八姨举盏时举止轻佻便拂袖而起,正色以拒。阿措即石榴,所以它的设典入诗,都是很正常的事。明代画家徐渭在自己的《石榴》图上,就曾经题过这样的诗句:“偶谒勾漏令,得交石醋醋。不怕阿姨狂,只恐红裙妒。”这既是人们爱榴花歌颂榴花的原因,也是榴花进入端午节的真谛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