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分类: 东西南北 |
|
||
|
||
洛阳伊水分开的两山上,两千多窟龛,十余万雕像,静默地横陈在视野里、脑海里,仿佛一言不发却高深莫测的棒喝高僧,令初窥此境的我叹为观止:人生有涯,历史无垠,我们人类总在自己创造的社会演进中不断留下谜题给未来同类,区区数百年,一片林木一段山河可能变化不大,而前人留下的当时一目了然的作品,如今看来,已如此复杂神秘,变幻万千,让试图解题的人,解也解不透,放也放不下……
1
卢舍那的谜之面容
龙门石窟是拥有诸多耀眼标签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四百多年营造历史,在一公里长的伊河两岸,留下参差错落、密如星斗的佛教窟龛石刻,远远望去,犹如一匹锦缎上设计繁复、手工精美的织绣精品,让你绝不可忽视它在周围秀美风光映衬之下的独特韵味。
初时这样的体会还不深,那只是因为,人在龙门西山这边,仰望层层重叠的石刻,深陷“形象”的冲击而失去了宏观想象力。一旦从桥上跨过伊河,绕到龙门东山这边,再登上高处,宏伟的龙门石窟以群像方式置与眼前,特别是先前仰之弥高、精美绝伦的奉先寺即大卢舍那像龛的九尊巨像,仿佛突然变换了一种更平和、更恭敬的姿态,安放于群窟满布的山体上,实在不得不让人感慨——人之力,与这种力的美,竟然可令我们敬畏的自然为之改变了风格,而以独树一帜的风貌从辽阔空间和绵长时间之中跳脱出来,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永恒的名字。
龙门石窟尽管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但百分之六十左右的窟龛造像都属唐代,其中最令人瞩目、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及其群雕。
这尊通高超过17米,仅仅头部就比一层楼还要高得多的佛像,劈山而作,规模惊人。由于是唐高宗始建,而高宗之后一代女帝武则天又特别崇信佛教,所以这组在大唐国力鼎盛时期完成的石刻精品,自然是集时代艺术创造力之大成,体现着盛唐气象与风尚,一直被视作东方艺术的明珠。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像从完成起,就有“鸿颜无匹”之誉。据说,那令游人神思摇荡的所谓“大慈大悲,如日如月”的面容,是依照了武则天的面相而创作,因此别具一种温和柔美的女性气质。在我看来,这尊巨型的卢舍那佛像虽气势逼人,但确实在面容上与自己过去所见佛造像有很大不同,别有一种生动气息,对视时忍不住让人生出一种心灵对话的恍惚感觉。而且这种生动不独体现在主像上,连他周边的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刻像,也或恭谨、或雍容、或凶悍,绝不呆板、重复,就算天王脚下所踏的魔王,大概在我们观者眼中算是不起眼的“反面角色”吧,竟然也雕凿得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这是否是唐代匠师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即使再尊贵再威仪的作品,生命感而非严格的形制与规范,才是他们着意追求的极致之境?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们仍然在猜测,他们恢弘杰作的灵感是否得自于一位真实的女性,而她是否又真的生就这样一张拥有谜之静穆的面容?
这问题注定无解,却在心头挥之难去。
2
精妙《龙门二十品》
这次游龙门,功课依然不足,我以为“龙门石窟”嘛,自然看的全都是佛像窟龛,听了讲解才知道,原来龙门石窟很早就有“古碑林”的美誉,这里现存2800余块碑刻题记,“龙门二十品”更是魏碑体书法爱好者的心中圣物!
《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都在龙门西山的古阳洞中。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可能也是北魏皇室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窟。再加上《龙门二十品》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古阳洞自然成为游客最密集的景点之一。
其实,要在游客拥挤的洞窟中,近前细观刻在石壁上的造像题记,又在800多古老、风化的题刻中认出《龙门二十品》,是不太容易的事。但人们津津乐道而又心怀虔诚的态度,眼神奋力追随着导游指向位置的模样,还是让人相信,我们中国人文化基因里对书法美学的认同与向往,并未随时间和书写方式变化而彻底湮灭。
在古阳洞中看不清题刻的人们,往往会到书摊上从《龙门二十品》书帖中细细品读精妙。我虽然不懂书法,也知道魏碑体承上启下,杰作中有雄浑力量的突破感与匀称结构的平衡性之间的美妙结合。但是可惜,书帖是后来才看、才悟的。
古阳洞中的主像为释迦牟尼像,与左右菩萨以及周围壁龛上密密雕凿的佛像、飞天、力士等整体而观,主次分明,气度非凡。据介绍,这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所造,难怪呈众像拱卫的布局。
3
古阳洞中 “穿越遐想”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龙门石窟而言意义非凡。因为正是这位雄心勃勃的少数民族政治家,锐意改革,迁都洛阳,并因崇信佛法,而将在大同寒武山开凿云冈石窟的惯例带到了洛阳龙门,才在这中华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留下了璀璨的龙门石窟文化遗址。不过,听到此窟为拓跋宏为其祖母发愿而造,却让人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点小故事:拓跋宏之所以对祖母冯太后特别依恋,在迁都洛阳的当年就为其凿佛窟修功德,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从小失恃,乃冯太后一手养大。
拓跋宏的母亲早逝,却非因病或者意外,而恰恰是因为她的儿子被皇帝选定为继承者,未来将成为最尊贵的统治者!这是北魏一朝“立子杀母”或称“子贵母死”制度的又一次复演!
这样的生命体验,到底在拓跋宏这位最终以雄才伟业留名历史的一代帝王的心灵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他的伦理观甚至是宗教观,是否发生过作用?今天的人们早已不得而知。我们唯一能够确认的是,看着眼前这精美的石刻艺术,以及代表财富与地位的,周围众星拱月一般由贵族、权臣们供奉镌刻的造像与题刻,我们已经对发生在主角身上的人伦悲剧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尊崇人性、和平与科学的时代。
形胜甲天下的洛阳,天阙成奇观的龙门,自古不知吸引了多少仰慕者和关注力。卢舍那大佛也好,古阳洞妙品也罢,我一日能够驻足观摩的,也不过只是其中出类拔萃之作。那更丰富更深厚的文明的成果,则让龙门石窟始终环绕着一种美妙却神秘的氛围,当然也少不了由此而来的窥探与喧哗。然而,“当年兴废空陈迹,祗有苔痕满佛头”,我们寻游文化遗产的目的,不就是在历史摆下的种种谜境之中,去学习理解,学习包容,学习坚守,而最终找到一种自我与世界更友好相处的路径吗?
如此说来,龙门石窟今日的热闹,与它所呈现出的、由时空隔阂所带来的静穆的神秘感,倒显得各得其所相映成趣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