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书是有气息有温度的

(2017-05-03 07:04:11)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7-05/06/11/rmrbhwb2017050611p23_b.jpg

 

过去通讯手段落后,书信是人际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一些名人家书因为富有辞情、文采斐然甚至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比如,东汉名将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慧光四射,发人深省;三国时期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辞约意丰,脍炙人口,读后如沐春风;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既情真意切,又大义凛然,令人动容;现代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集《傅雷家书》、鲁迅先生与妻子许广平的《两地书》等等,所传递的深情厚爱、人生况味,至今为读者推崇,其中饱含的道德操守、家国情怀,更是感人至深。

所谓以手写心,见字如晤,纸短情长,古代许多关于书信的诗词,今天吟诵起来,仍是趣味盎然。“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怀李白》)由于音讯不通,更添怀念之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邮差就要出发了,又恐漏掉什么话,赶紧拆信细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兵荒马乱的年代,纵使薄薄几页信笺,也是胜过“万金”的;“急开翻恼缄封密,朗诵频教句读差。”(清·袁枚《随园诗话》)收信后竟然激动得撕不开信封,反怪封得太密了,读信时磕磕巴巴,不成句子,心情之迫,溢于言表;“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宋·刘克庄《和仲弟二绝》)看过百遍了还是看不够,要剔灯再读……家书,承载了多少岁月的痕迹,细腻的情感啊!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电话、手机、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书信似乎变成上个时代的“老古董”,渐行渐远了。写家信,励兵志这个部队的老传统,如今也日渐式微,出现了兵越当越老,信越来越少,打电话上网没完没了的现象。现代高科技的确大大提高了通讯的效率,有了手机,只需拨动号码,拇指翻飞,天涯近在咫尺;借助网络,只需敲打键盘,轻触屏幕,海量信息就会通过QQ、E-mail、博客、微信等平台随时传递给天南海北的人。其容量之大、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形式之丰,是传统书信所望尘莫及的。然而电子信息的即时性、片断性,也带来话语难以理性和缜密、内容不易保存等弊端,尤其是容易给人心理上一种无从寻觅、无所依归的感觉。试着回忆一下,逢年过节时,你收到的那么多转发(群发)来的短信,能有几条真正让你的心为之悸动?

书信就不一样了。伏于案前,铺开信纸,心会逐渐平静下来,有利于沉淀思想、锤炼思维、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一些在电话、网聊中不便启齿的话题或羞于当面表达的情感,亦可敞开心扉,倾注笔端。对于军人而言,写信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丰富业余生活,节约话费开支,减少失泄密的隐患。即便内容泛泛,文采平平,也是思想的结晶,真切的感受,亦能促进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可以说,书信这种特有的个性化表达,是任何现代通讯手段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家书,不该变成稀罕物,写信,不该被边缘化。

邮戳会让那种浅浅的忧伤、浓浓的思盼、殷殷的期望、长长的回味跨越万水千山,给亲人以恒久的心灵慰藉。

家书的方寸之间,是有气息有温度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