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逝的时光从不为谁停留,年年的春光美好而短暂,在这花开成海花潮涌动的季节,让我们沐浴着春光,走进古老而常新的诗词世界,走进那些温暖而深情的心灵,去感受和拥抱一个诗意的春天。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的春天,水光与天色同碧,美丽的画船流连在烟波之上,听雨人伴着雨声入眠,春好交织着春愁,异乡与故乡同歌,异乡的美景欢情无限,而游子的故土之思萦回于胸垒,实难忘却。昔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曾谓“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确是中肯之评。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苏东坡的海棠诗,时光越过了千年,不同的人事沉浮,岁月变迁,相同的月华流转,花开花落,爱恋和珍惜美好的事物,恒久不变。这燃动的烛光里,海棠花或欣然吐蕊,或安然低垂,或生姿摇曳,或沉和静穆,诗人所传递的这颗惜心,小而言之,是惜一花一物,广而言之,对滋养生灵的自然,温暖我们的家园,匆匆流逝的华年,沉淀在心灵深处的记忆,眼前人、过往、来者,都应有一颗关爱而仁和的惜心。
王维笔下的春天是静谧的,“木末芙蓉花”,无论是在寂无声的涧户,还是在闹市街衢,它的“纷纷开且落”都遵循着自然之道,只是当我们感知这自然之道时,生出的却是悲喜的心。而花开是一次注定的相遇,花落是一场必然的结局,在悲喜之余,愿我们能以平静而温和的力量,去构建人生的框架,梳理生活中情绪和情感的脉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之所以超越其他吟咏春雨的佳句名篇,是因为在作者笔下,知时节而来,无声润泽万物生长的春夜之雨已升华为一种崇高而博大的情操,体现出一种平凡而可贵的精神。它生于心灵,发自品格,甚至源于信念,渗透于言行,成为利及他人惠及大众的当春好雨。诗的功夫在诗外,诗境见人格。“采菊东篱下”,陶渊明爱菊;“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放翁赏梅;“润物细无声”,杜工部喜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有盛放之喜,就有凋零之悲。新生命的成长,总是旧叶裹着新芽,落红离开春枝,凋落于泥土,是归宿却不是结束,它化作春泥,滋养新的春花,犹如代代生命的归去和延续。当我们绽放自身,也奉献自身;当我们索取,也给予;当我们化作春泥,汲养后者,我们的生命是否也充盈着如花的静默和悲喜?
春光是自然之美,诗词是性灵之美,当春光轮回在季节里,留驻在诗词中;当歌者已逝,诗词却在岁月的长河里历久弥新,你可有悲欣交集的感觉?你可有平静的心情去触摸岁月的脉动?眼前的春光只是一瞬,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瞬间?来者看今人,犹如今人看逝者,也会有一缕沉思,一声浩叹。时光的迁流无声无息,世间的美好原不可长久,当人群之中的你我相遇之时,一定要露出笑容,就像这烂漫的春天的诗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