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词中的丁香意象

(2017-04-07 23:09:29)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www.ayrbs.com/aywb/tplimg/detial_line.jpg

    编者按   古城刚刚飘过一场春雨,在街巷里走着,嗅到空气中丁香花的芬芳,不由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眼下,丁香正在古城盛放,一树树,或紫或白,沁人心脾。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一下丁香作为诗歌意象的丰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丁香的象征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

    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作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丰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

    丁香进入诗人视野的时间较晚。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丁香是在唐代后才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的。以丁香为题材和运用丁香意象的作品,直到唐代才开始出现。

    自唐以后,有关丁香的题材进一步拓展,丁香的美感特征、情感内涵和思想意义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诗人们带着自身的感情从不同角度审视丁香,使之具有了更丰富的意蕴。

    作为审美意象的丁香最早出现在诗人笔下当是杜甫的《江头五咏·丁香》,杜甫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柔弱的丁香适合栽种于幽僻之处,与幽人为伴。此诗所描写的丁香带着一种远离尘世的幽雅,尚未进入普通大众的审美视阈。

    到李商隐的《代赠》诗,因雨打芭蕉的闲愁,与芭蕉搭档的丁香,便与“忧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芭蕉不展丁香结”到“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作为一个固定意象,便成为忧愁、苦闷的代名词。这也与丁香本身的特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诗人们面对美丽的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作为丁香缄结未开的花蕾便成为这种愁绪的最好诠释。以丁香之结,喻愁思固结不解,这是唐宋文人的惯常用法。

    丁香是一种名贵香料

    唐代以前,丁香主要作为一种名贵的药用香料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实用性远大于其观赏性。

    丁香,又名百结、情客或鸡舌,是我国名贵花木。一种为木樨科丁香,开紫白两色花,因其花筒细长如钉,花香浓郁,故得此名。此科丁香不结果实,丁香为其花蕾,属观赏型。另一种为桃金娘科丁香,此科丁香结果,其成熟的果实名鸡舌(香),因其气味芬芳,种仁有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包合而成,又谓母丁香。

    作为香料的母丁香见之于史料较早,如三国时曹植的《妾薄命》:

    坐者叹息舒颜,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曹操的《与诸葛亮书》写道: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

    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

    高洁情趣的寓意,独立人格的载体

    在唐人咏丁香的诗作中,首推杜甫的《江头五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

    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

    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

    庶使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

    休怀粉身念。

    前四句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清淡素雅的丁香形象:柔弱、枝繁、素艳。丁香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花色明丽,又香气馥郁,淡雅清幽,被人们称为“花中君子”。后四句则写出了丁香高洁的内质。“幽人”指幽居之士,古代常指隐士。

    清代朱鹤龄为杜甫的诗作注曰:

    丁香与幽僻相宜,

    晚而坠于兰麝,

    则非其类矣。

    虽粉身其足惜哉。

    柔弱的丁香被赋予了高贵的品质、坚强的个性,它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与世同流合污,遂成为作者独立人格的化身。

    杜甫晚年空怀壮志,无由抒发,便借柔软的丁香咏志,暗抒家国怀抱。

    宋代词人王质《凤时春》有句云:

    标格风流前辈……除丁香蔷薇荼蘼外,便作花王,不是此辈。

    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有句云: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明代吴宽《丁香》诗云:

    初栽只一干,肥壤枿争荫。分移故园内,不知枯与荣。终当问来使,亦欲如渊明。

    丁香那超尘脱俗的雅气,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带给人们的亦是超俗之致。

    抒发忧愁、幽怨之情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这首诗是代妇人赠远人。前两句塑造了一个倚楼远望、肝肠寸断的思妇形象。后两句借用芭蕉与丁香这两个意象加深了春愁。芭蕉的特征是叶大且长因而常常卷曲,于是就有了忧愁不展的象征意义。丁香结,指丁香缄结未开的花蕾。诗人以丁香之结,喻心情郁结不开。两种忧愁意象的组合,使思妇的春愁倍增。“芭蕉不展丁香结”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去去!何处?

    迢迢巴楚,

    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

    依旧十二峰前,

    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

    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

    对明月春风,

    恨应同。

    ——李珣《河传·去去》

    此词描述男子的离愁别恨。上片写离人去处虽然渺茫、遥远,但巴山楚水,朝云暮雨,十二峰前,总是相连,以喻离愁也似山水接连不断,愈远愈深愈长,更用随船的猿声,衬托离人的愁思。下片开头三句直写因离别音书隔绝而愁肠百结。结尾三句,变换笔法,远扬开去,为妻子着想,她在花下明月春风之中,离愁更兼别恨。“一气舒卷,若断若连,有水流花放之乐,结得温厚。”

    烘托相思和恋情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毛文锡《更漏子·春夜阑》

    此词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情。上片写春夜相思。或直道情怀,或以景烘情,把相思孤独之情写深、写苦。下片写天晓后的怨情。“偏怨别”二句,加一倍写怨深;“庭下丁香千结”一句,以景烘情;末三句,以乐写哀,浓化了主人公的怨情。全篇情景交融,含蓄深婉。

    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

    翠鬟女,相与共淘金。

    红蕉叶里猩猩语,

    鸳鸯浦,镜中鸾舞。

    丝雨隔,荔枝阴。

    ——毛文锡《中兴乐·豆蔻花繁烟艳深》

    这首词写南方风光,较有情致。上片写豆蔻花繁,丁香软结,少女相约淘金,情景如绘。“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用互文手法,借用同心的豆蔻花和丁香的忧愁之结来象征爱情忠贞的同心情结。下片芭蕉叶、猩猩语,更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尤其最后两句写出南方避雨荔枝树下的一个侧影。全词形象生动鲜明,意境颇佳。

    抒发春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感情十分浓郁、饱满。

    词人在这首爱情题材的词中表达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忧患意识,作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弱小国家的君主的一种对国家、对人生的忧思,借雨中的丁香抒发得淋漓尽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