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为我国人民所喜爱, 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多有使用。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观赏树种。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取“玉堂富贵”的意境。
眼下,正是海棠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品读海棠花的文化。
海棠溯源
我国是海棠的起源中心。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种海棠、赏海棠的习俗, 并由此衍生出蕴涵丰富、寓意吉祥、形式多样的海棠花文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棠是指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 有时也包括蔷薇科木瓜属的木瓜海棠、贴梗海棠,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称为海棠。
海棠在我国古代被统称为“柰”, 唐朝时出现“海棠 ”这一称谓, 在明代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中“海棠”一名被冠用于今天的 4种植物:西府海棠、垂 丝 海 棠 、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
王象晋的这种观点影响深远, 至今这 4种植物虽不同属, 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属于苹果属, 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属于木瓜属, 但名字中都带有 “海棠”二字。
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卫风·木瓜》记载: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据考证, 木桃为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 这是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关于海棠最早的书面记载。
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有“椁、柰、厚朴”等的记载, 据考证“柰”是指中国绵苹果及小果类苹果属植物。
唐德宗贞元年间, 贾耽为相, 著《百花谱》, 书中誉海棠为“花中神仙”, 此书为较早使用海棠这一称谓的著作, 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后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 宋代达到顶峰, 出现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和《海棠谱》。北宋沈立的《海棠记》中记载:
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 赐近臣唱和, 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为文人常用的意象, 歌咏海棠的诗词多有流传。近现代喜爱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 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写到: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 临风婀娜的小红桃, 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 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海棠花在春风里窈窕,是春天的象征。
诗词中的海棠花文化
海棠栽培始盛于唐, 唐人郑谷有咏海棠诗: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妖娆全在欲开时。
郑谷写出了至今为人所称道的海棠“新著雨欲开时”艳丽妖娆的风姿神采, 海棠让诗人郑谷看不足、写不完, 饮酒赋诗, 流连忘返。
北宋咏海棠诗中最有名的当数苏轼于元丰七年谪居黄州所作的《海棠 》: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海棠诗脍炙人口, 唐明皇以海棠之明媚喻杨贵妃的妩媚, 苏轼则反其意而行, 以杨太真之风流喻海棠的明媚。诗人以花拟人, 写出爱花、惜花的深情, 惜花实是惜己, 借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宋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也对海棠如痴如醉, 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之二 》中云:
为爱名花抵死狂,
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
乞借春阴护海棠。
“抵死狂”即格外狂, 诗人深谙花性, 担心海棠的娇美不堪风吹日晒, 便连夜上奏玉帝, 请求多借些阴天, 好让海棠常开不衰。 《花时遍游诸家园》共十首, 是陆游在成都时为海棠而写的组诗。陆放翁在《海棠歌》里唱道:
碧鸡海棠天下绝,
枝枝似染猩猩血。
扁舟东下八千里,
桃李真成奴仆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
扬州芍药应羞死。
因爱海棠, 陆放翁获“海棠癫”的雅号。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 创作了众人耳熟能详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绿肥红瘦”贴切地点出了一夜风雨过后海棠的变化, 绿、红两种颜色代指海棠叶和海棠花, 肥、瘦两种形态传神地描绘了雨后枝叶茂盛和花瓣凋萎, 既生动形象又准确得体。“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 简直可以作海棠的代称。
金人元好问有《清平乐》:
离肠宛转, 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燕语, 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 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 树头无数青山。
这首词表达了伤春思远的闺情, 抒写了轻而远的相思, 以及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眷恋。这些情绪并不是直接表达, 而是通过对典型景物海棠、杜宇等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
文人对海棠的歌咏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单纯称赞海棠的绝色风采, 花开胜景, 描绘其令人赏心悦目的姿色, 如唐人郑谷的诗; 二是借海棠抒发伤春、惜春之情, 如易安居士的《如梦令》、元好问的《清平乐》。
春花、春光美好而有朝气, 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而花落春归更易引起才子佳人的感伤, 其原因正如杜甫所说:
不是爱花几欲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小说中的海棠花文化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十五回提到海棠, 既有具象的海棠, 又有以海棠命名的诗社、酒令等, 可见曹雪芹对海棠充满感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怡红院作如下描写:
一入门, 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 一边种着数本芭蕉; 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 其势若伞, 丝垂翠缕, 葩吐丹砂。
这组园林小景将植物与人物的性格结合起来, 富有诗情画意, 既反映了园主人贾宝玉的顽石本像, 又与他“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性格不无关系。
红学家指出,在《红楼梦》里海棠还象征着史湘云。在第三十七回探春发起结海棠诗社, 结社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咏白海棠七言律诗, 众人各作诗一首, 湘云一人作两首诗, 且被众人评为冠军。湘云咏白海棠诗中有:
蘅芷阶通萝薛门,
也宜墙角也宜盆。
前句写出了海棠的栽植环境, 后句指出了海棠的应用形式,地栽盆栽均可。整首诗所描绘的海棠形象与湘云的性格遭遇暗合。
在第六十三回, 怡红院众丫鬟为宝玉设宴庆贺生日, 请来众位小姐, 大家行花名酒令, 湘云所抽酒筹又是海棠, 红学家解析, 湘云所抽海棠为其“本命花”。在《红楼梦》中, 海棠除象征湘云外, 对贾府的兴衰也有所暗示。
有关“海棠”的另一部小说是秦瘦鸥的长篇小说《秋海棠》。此书在沦陷区读者中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并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 长期在各地上演。小说描写了京剧艺人秋海棠的悲剧, 控诉了封建军阀的罪恶, 倾注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厚同情。秋海棠避居乡下时, 其居室挂楹联一副: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
本联集引古人词句, 巧嵌主人艺名“秋海棠”三字, 深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以及对安恬生活的向往, 颇有深意, 极富韵味。
戏曲中的海棠花文化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时期, 元杂剧是金元时期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繁盛阶段。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第四折剧中李隆基叹道:
谁承望马嵬坡尘土中, 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
唐玄宗直接用“海棠花”指代杨贵妃, 表达了唐玄宗在深宫中独自怀念死去的杨贵妃时的荒寂凄凉、乐极哀来的心境, 其中也寓含了作者本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思想感情。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一剧名存史册。它是根据董解元的 《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 表现男女主人公张生与崔莺莺冲破礼教家规的束缚、终结连理的故事。
在第三本第二折中张生云:
欲赴海棠花下约, 太阳何苦又生根?
写活了张生急于晚上见到莺莺, 恨时间过得太慢的心情, 用“海棠花下约”代指与佳人约会。
绘画中的海棠花文化
到了唐朝, 花鸟画渐渐脱离山水画,海棠或为画面主体或作陪衬常出现于花鸟画中。
五代时期, 南唐花鸟大家徐熙平生不仕, 而所画又多江湖村野间物, 故有 “徐熙野逸”之称, 与黄筌的《黄家富贵》形成对照, 开创了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玉堂富贵图轴》为徐熙的传世作品, 绘有玉兰、海棠、牡丹等, 以海棠谐音“堂”,“玉堂富贵”后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常用配置形式。
海棠也是美好和理想的象征, 与丑陋现实作鲜明对比。在清初的朱耷 (八大山人 )画笔下, 或为残山剩水, 或为“白眼向人”的鱼鸟, 但他对笔下的海棠却含情脉脉。在他的《题海棠》中, 描绘了自己踽踽独行于曲折的溪水边, 看到“泛泛落花娇”, 竟希望“人心得如水, 相随过河桥”。正是娇艳的海棠花瓣随水而逝, 使朱耷产生“心如溪水”、伴随着美丽的海棠花淌过河桥的想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