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抒己见

(2017-02-18 14:37:34)
分类: 散文随笔

“诗词综艺热”是时代的声音,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去做传播工作,能不能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这几天的论坛上,诸多热议指向一档最初并不被特别看好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从16岁“诗词达人”到点评嘉宾,甚至主持人的串词,皆成热点。印象中,古诗词除了学生课堂学习,似乎离社会生活有些远。此番热潮,很是出乎意料。

(据《解放日报》)

乍看起来,这档节目的走红,很有些出人意料。众所周知,春节期间从来都不缺少综艺节目。在传统习见中,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类型,不外乎“一笑二闹三跳四唱”——这也是当前市场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中国诗词大会》,听起来就很有“文艺范”,似乎曲高和寡,应该“叫好不叫座”才是。可事实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很多不可思议,其实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诗词综艺热”也是如此。仔细分析“诗词综艺热”,并且据此作出文化供给调整,对促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诗词综艺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语文教育专家所说,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其实,远远不止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年来还曾流行过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并非一味喜欢流行,依然有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会受到欢迎,这里还涉及到手段创新。但只要传统文化找到好的表现方式,肯定受到欢迎,却是毋庸置疑的。

一种流行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时代的声音。“诗词综艺热”也是时代的声音,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去做传播工作,能不能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传播机构来说,通过创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何乐而不为?

(据《北京晨报》)

诵读古诗词,应是兴趣而非强迫

笔者不赞成家长硬逼着小孩背诵古诗词,自己热爱古诗词是一回事,在家长逼迫下背诵又是一回事。背诵古诗词,是为了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人的追求与乐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正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王立群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诗词虽美,强行灌输就成了苦差使。如果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背诵那么多古诗词,很可能今后会成为小孩记忆中的噩梦。正如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以竞赛的方式呈现,加入娱乐节目的元素,确实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这其中的弊端也在于,竞赛本身很可能被人当作一条捷径。《中国诗词大会》对提升人们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但笔者惟一担心的是,倘若诗词类竞赛也像奥数这样,被家长拿来当作升学的敲门砖,那就成了文科类的“奥赛”。这又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竞赛中来,以图博取一个名次,这就是偏离大会的本意了。

这种竞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违现代教育的理念。掌握汉字基础,以及多了解和背诵一些古诗词,这当然没有坏处,而且有不少好处。但过度强调死记硬背,甚至用这种方式去投机取巧,显然不是语文教育或者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现代社会固然也需要有人去研究传统古诗词,但更多的人则是要经过专业教育与训练,成为各个领域的人才。

(据《钱江晚报》)

古典诗词:无用之用有大用

笔者注意到网络上有一些对此类电视节目的质疑。有人说,“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有人说,英国人读莎士比亚的也少了。中外有相似之处,高雅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中会遇到困境。物质化的日常生活,总让人觉得诗歌特别是古典文学有些“虚头巴脑”。但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权威主流媒体的推重,整个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回流,人们的“文学无用感”在减少,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增强,学文学、爱文学的人和古典文学本身的地位都得到提升,其传播也就水到渠成。

一个爱好文学的民族同不爱好文学的民族是有明显差别的,就像一个饱读诗书但不够富有的人和富有但缺少文学修养的人站在一起,他们所体现出的风貌、气质完全不同。诗歌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

我内心也存疑,这股传统文化热能持续多久?毕竟我们的民族性格中还有太多重实用的成分。如果电视台不再播放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这股热也可能就过去了。单纯谈古文字,对现代人来说仍有隐蔽之处和难度障碍,在大都市的繁忙生活中,古典与现代对接需要综合的方式。如果用功用主义心态看,诗歌还是无用,但心中装着成百上千首古代诗词、散文的人,审视世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就不再单一。

(据《环球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