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
(2016-12-22 10:22:15)分类: 东西南北 |
南宋年间,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孔潼孙,受邀赴金陵府学任教,他带上家眷从浙江迁居南京。每当旱涝灾害发生,市面上的稻米价格一般都会疯涨,但是据《高淳县志》记载,在过去的700多年里,每逢大灾大难,孔家都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明正统年间,孔氏族人一次性捐出粮食两千石,救活了当地百姓6800余人。朝廷大为感佩,对孔家进行嘉奖,赦封好几位孔氏族人为“义官”“义民”。
从小在漆桥老街上长大的孔辉,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乡做了一名村官。工作没多久,孔辉看到村里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放学后只知道四处疯玩,不仅作业没有人管,安全方面也得不到保障。于是,他萌生出要为当地留守儿童办一个免费课外辅导班的念头。孔辉与两个同伴说干就干,把课外辅导班办在了留守儿童家里,四五个家庭一组,一家一家轮流去给孩子补课。所有费用都自掏腰包。从那以后,孔辉每个月的工资,有一半左右都花在了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上。人手不足,他们就每人身兼数职。后来,孔辉的免费辅导班升级成为“淳文公益文化中心”,成为独立的社会公益组织,公益中心的孩子,也从最初的三五个发展到将近一百。很多当年受到孔辉帮助的孩子,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回到公益中心来服务,帮助他们去看护那些更小更弱的孩子。除了漆桥本地的年轻人,南京城里还有十几所高校的数百位大学生志愿者每年自愿来到“淳文公益文化中心”,免费帮助这些孩子。
孔祥清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他从家乡漆桥考到了南京医学院,后来又远赴德国攻读医学博士。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后第二天,孔祥清就主动请缨,带领江苏省医疗队火速赶赴灾区。为了救治更多伤员,他拒绝了上级让他留在安全地带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当时,抢救生命肯定是最为首要的问题,但是学识与经验都异常丰富的孔祥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现场隐藏着的另一个重大危机:灾后现场没有防疫方面的专家。为了防止发生瘟疫等次生灾害,孔祥清运用自己深厚的医学积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在现场实行调度和组织工作,他将江苏省医疗队一半的工作人员布置到防疫岗位,组成了一个临时防疫小组。在专业防疫人员到位之前,医疗人员就先顶上。他们的工作方式立刻得到“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肯定,并将这种方式在整个灾区迅速、全面地推广开来。在孔祥清和他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汶川大地震”灾后没有发生一次疫情。抢险救灾工作结束之后,孔祥清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在重灾区平通镇采用的工作模式,也被总结为“平通模式”。后来,孔祥清又探索一种心血管领域的“平通模式”,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预防,将心血管病患消除在发病之前。目前,这项造福百姓的工作,已在他的家乡漆桥古镇全面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