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词调始见于本篇,调名本身就是词题。古代秦、晋间(今陕西、山西一带)称美女为娥。词中的“秦娥”,是唐代京都长安(属古秦地)的一位少妇。题目是“思念秦娥”,内容却是“秦娥的思念”。对秦娥的思念通过拟写秦娥怀人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感情波澜就呈现为双向流动之势,俨然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弦外音。注意,这“秦娥”不是作者的妻子,只是因夫婿远行而独守空闺的都市思妇的艺术典型。词中所写,乃“人之常情”,但这“常情”中又不可避免地融会了作者自己的某些生活体验。
本词上片写秦娥的春愁,下片写秦娥的秋怨。她所思念的夫婿,既曾过灞桥而东去,又曾经咸阳而西行。思妇四季伤怀的情愫,征人四方羁旅的踪迹,只用40余字便概括无遗,笔墨十分周到而经济。写春愁,场景在明月高楼、闺阁之内;写秋怨,场景在夕阳高原、苑囿之外。日盼与夜想,坐思与伫望,封闭的狭小天地与开放的广袤空间,对举成文,相互映衬。言灞桥柳色,年年伤别,是暗写分别之际折柳赠行之痛;言咸阳古道,音尘断绝,是明写分别之后登高企盼之苦。秦娥对亲人悠悠不尽的思念,就通过这时序的跳跃,场景的转移,动态的变换,多时空、多侧面种种映衬,立体而丰满地凸现出来。末二句积淀着深重的历史感慨,表面是写秦娥凭高望远时所见之景,背面却折射出了词人因怀才不遇而失望于政治、悲慨于人生的满腔抑郁和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