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的“官不修衙”

(2016-11-19 22:49:33)
分类: 散文随笔
    《水浒传》中,多次提到州府衙门,对衙门这种建筑却甚少具体描绘。宋代衙门,豪华奢侈的不多,简朴简陋乃至危房不少。对地方衙门,朝廷规定,“无得擅修廨舍”,因为没预算。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在州衙办公,一直住危房。第一次是1071年,老苏担任通判,住了三年危房。州衙“例皆倾斜,日有覆压之惧”。第二次是1089年,老苏任杭州一把手。一看,州衙当年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老苏傻眼了。这年六月,州衙内史院倒塌,砸伤两名书吏。职工惊惶,情绪低落。老苏没辙,九月,打报告给朝廷,请求拨款修衙。在报告里,老苏说杭州衙门有27处要大修,维修费要四万贯钱。如果不赶紧修,日后可能出大事。老苏估计朝廷不会直接给钱。就想了个招儿,请求发放二百道度牒。度牒是僧尼身份证,空白度牒可以卖钱。但朝廷直接无视。

  第二年,杭州水灾,饥荒。老苏再次申请拨付度牒二百道。终于破例批下了,赐度牒三十道。一道度牒大概能买125石米,如果救灾减价粜米,能得钱75贯;三十道度牒,大概能买3750石大米,得钱2250贯,离四万贯钱太远了。得,只能在要紧处修补一下。

  宋朝政府对擅修衙门,决不容情。比如景德三年(1006年),杭州知州薛映,这老兄“在司擅增修廨宇”,被告发。御史调查属实,大理寺议罪,贬老薛到连州担任“文学”的闲职。1058年,春荒时,汝州知州李寿朋却下令老百姓进献木材,“修廨宇亭榭”,劳民伤财,御史调查属实,降职。

  官员不修衙,干啥?

  范仲淹、张纶先后在泰州任职,不修衙,修筑捍海堤堰;吴及在华亭,不修衙,“缘海筑堤百余里”,开肥田一万多顷;汪思温在余姚,不修衙,修海堤,使“七乡并海之田,桑麻粳稌之饶尽复其故”;黄度在温州担任瑞安县尉,不修衙,筑塘护民田;王嗣宗在澶州做通判,不修衙,植树万株;谢德权在汴河,不修衙,植树“数十万以固岸”;陈岘在平江府,不修衙,在许浦河“植杨柳一万株”,以固岸堤;袁枢在江陵府,仍不修衙,“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