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中心地带依旧保存着一处老地方——灯市口。明朝时,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设在皇城脚下的灯市口可就热闹了。年根儿底下,谁不想华灯齐放,庆贺新春呢?灯市口恰恰是这样一处灯盏游走、传承喜庆的好地方。到了清朝,著名的灯市不但不朝外走,还被移进了“外城”,尽管如此,古香古色的“灯市口”依旧活在东城区的血脉深处。
北京传统的灯市,最盛在明代。那时,深宫里的皇帝还曾赐百官“假十日”以庆祝灯节。灯市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恐怕“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灯市自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止,其中,以“上元节”这天最为热闹。当时,还设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等说法。据记载,明朝灯的种类繁多,有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等。灯上的绘画也丰富多彩,有百花如梅、兰、桂花、牡丹,鸟兽如凤、鸾、龙与虎等,此外,还有鱼虫、十二生肖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同时,还有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如蹬坛、翻筋斗、打碟子等等。灯市上还有放烟火的,五颜六色的烟火与流光溢彩的明灯,相映生辉,营造起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繁盛景象。
待到明永乐年间,灯市口大街一带,反倒退化成了一条商贾云集的闹市大街。每到正月,这里的店铺酒楼,都各自挂出绚丽的彩灯。夜色来临,大街上早早就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了。
灯市口的灯市,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又被移到前门“外廊房”和地安门、琉璃厂一带。可惜,那条灯市口大街,却日趋冷落了。待到民国以后,灯市口更加萧条,不仅没有了五光十色的灯笼,就连“灯市”也消失了,只留下“灯市口”这个古老的地名。如果不是新中国把首都设在北京,大概,“灯市口”也只能随着岁月的洗礼,悄然湮灭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