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正式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透露,“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10月19日《新京报》)
“家庭化迁移”会带来哪些现实影响?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让日益增加的居民来到城市,必然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譬如拉动城市消费,譬如消化城市商品房的库存,再譬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保安、钟点工、餐厅服务员等日常服务;另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必然会让大量进入城市的人口面临诸多生活问题,譬如孩子的就读,譬如医疗问题。而那些不愿意跟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口,也让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国家卫计委明确地指出“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事实上也是提出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如何让这些伴随父母或子女进城的居民,能获得更稳定与可预期的城市生活?这显然需要各方面发力。具体到城市,虽然对流动人口的子女异地就读甚至是异地报考政策日益宽松,但在一线城市里,门槛和壁垒依旧还在,它们急需打破。至于医疗领域的异地报销,与如何让“新市民”获得平等的城市福利,它们都仍是“硬骨头”一块,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具体到农村里,因为“家庭化迁移”造就的更严重的空心化,以及“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一样不应该被忽略。必须得看到,某些因为重土重乡而继续选择生活在农村的老龄人口,他们是最脆弱和需要物质精神双重照料的群体之一。子女与后代都已选择了进城,传统的照料力量日益弱化。此时最应该承担此种公共照料责任的,当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福利。不少地方都出台了对“留守老人”的特别眷顾责任,但是它远未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
流动是社会的活力所在,没有流动的社会,孕育不出希望与未来。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都在扑面而来,并且日益深化。如何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这需要的,或许仍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行动。既让进城者拥有越来越丰满的“市民权利”,也让那些仍然留守在农村的未流动人口不被遗忘。当每个人的权利都被丰富与补全,当每个人都被流动社会所打量到,流动也就更加具有了意义,社会也就具有了更多发展的后劲与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