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眼睛,人类已经有太多精彩绝伦的认知。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说法流传最广。孟子,比达·芬奇早一千多年就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后边的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
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由孟子这段话,让我想到李若冰先生的眼睛,那真是一双清亮见底的眼睛。王阳明有四个字的格言,叫:此心光明,从李先生的眼中,就能找到这四个字的注脚。我有幸阅读了这双眼睛,这双来自文学前辈、来自权威的眼睛,里面没有丝毫霸气、戾气、火气、盛气、怒气、怨气、嫉恨之气,有的只是苦难之后的大气,磨砺之后的浩气,见过了大世面、大热闹的敛气,绚烂之后的静气,经久飞翔、按落云头后的平和之气。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到的是欣赏、抬爱、呵护、激励、支撑、托举。那里面没有任何秀的成分,有的,只是一种情怀,一种生命的自然呼吸,那种呼吸,甚至是不需要让别人感到心跳与脉动的。
从很大程度上讲,一代青年的自信心,来自同时代长辈、先贤与权威的眼睛。一旦这些眼睛变得自私、冷酷、绝情、狭隘、鄙视、矫情、做作、欺诈、邪僻、伪善、瞒哄、作秀,尤其是自身都魂不守舍、游移不定、内里虚空,那青年的自信心树立,就需要费更大的力气了。
李若冰先生的眼睛很美,很沉静,很澄净,是一双最能折射出心灵光明的眼睛。
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先生的眼睛,仍在殷殷地、和善地看着我们这些晚辈,驮着文学艺术的辎重,咬紧牙关,艰难行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