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适:为学要如金字塔

(2016-09-21 12:30:56)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yndaily.yunnan.cn/images/1/yndaily/2016-09/03/07/2016090307_res04_attpic_icon.jpg

    

    其实,大学问家们读书和做学问,都是从细处开始的,胡适就是这样。

    做学问时称“搞研究”,当然就得大量地阅读,所谓学问,一半是你读了多少书。那么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一个问题。胡适认为,读什么样的书,是个人嗜好,无须研究,但读书的功用和方法,倒是值得一提。所谓读书的功用,恐怕只是为了求知识,由此而派生的当官出仕,已经太古老。但方法确实很重要,胡适以为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等等描写天才的词句,恐怕只是一些溢美之词,因为若将书读精,需要如下条件:要借助字典、词典、参考书;要做文法上的分析;要比较参考,融会贯通。要把这些功课做好,自然还需写读书札记、抄备忘录、作提要或节要等,所以一目十行不算是读书,大概读完就忘完了。

    胡适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而后可以专读一书。”这就是融会贯通。若读书时添加参考的材料,读书时就会“容易得到‘暗示’;遇着疑难时……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种阅读就是“致其知而后读”。另一方面,读书其实是“为做人计”。他说:“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观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因此他提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关于治学,也就是做学问,胡适有两句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两句话,胡适无论在哪里讲学,都是挂在嘴边的,他说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大胆假设源于对先贤的存疑:事情为什么这样呢?要解决这个为什么(困难),我们就要提出假定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假设。但是,“单是假设是不够的,因为假设可以有许多。”所以,关键在于“小心的求证”。他提出:“在真正求证之先,假设一定要仔细选择。这许多假设,就是假设的解决方法,看哪一个假设的解决方法是比较近情理一点,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那个开始发生的困难问题。”

    这样,做学问时,我们的“思想和研究”都必须注意证据,要切实做到“方法的自觉”。“方法的自觉,就是方法的批评;自己批评自己,自己检讨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于当今学界而言,做到这一点的学者实属凤毛麟角,这或者是当今难以产生大学问家的关键因素:谁会反省批评自己建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呢?

    胡适以为,做学问的人,要时常自问这些问题:提出的证人及其资格、证物、出处是否可靠?他们能证明本案的哪一点?要像打官司那样,经得起对方律师的反驳。方法自觉唯一的途径“就是关起门来做考据的时候,就要如临师傅、如临父母”。“还要随时假定对方有一个律师在那里,随时要驳斥或者推翻我们的证据。”做到这一点,就会“养成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做人的良好习惯。

    胡适推崇宋人“勤、谨、和、缓”的“为官之道”,以为此道可以适用于做学问。因为勤,就是不偷懒;谨则是不苟且、不潦草、不拆滥污,是“小心求证”的“小心”二字;和即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成见,不动火气;缓就是不着急,不轻易发表,不轻易下结论。

    做学问的人,被培根比喻为三种动物:蜘蛛,自己吐丝织网;蚂蚁,从外面搬些材料来垒窝过冬;蜜蜂,到很远的地方采集百花的精华酿成蜜。胡适赞许蜜蜂式的学问家,因为吐丝自己织网和搬材料垒窝过冬,都与外界无干,而蜜蜂的蜜是大家都喜欢品尝的美味。

    在材料运用方面,胡适特别强调“傅孟真法”:凡是能直接研究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直接研究材料,只能间接研究材料的,或者是研究前人所研究的材料、或只能研究前人所创造的材料系统的便退步。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或扩张他的研究材料的便进步;凡不能扩张他的材料的便退步。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他作为研究时所运用的工具便进步;凡不能扩充他研究时所运用的工具的便退步。

    胡适说:“做纸上的考证学,也得要跳过纸上的材料——老的材料,去找新的材料,才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绩。”“天下文章一大抄”,是当下做学问的顽疾,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界的懒人太多,研究的问题很少有新材料的依据,只是一些无聊的重复与叠加,表面上看琳琅满目,却充斥着众多的伪劣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