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茶中,呈花果香且最能触动心底柔情的,非碧螺春莫属。碧螺春具有“一嫩三鲜”的特点,即采摘一芽一叶,芽叶嫩、色泽鲜、香鲜灵、味鲜美。碧螺春的色、香、味,不减龙井,而鲜嫩过之。
一提到碧螺春,我们常会想起东山碧螺春。其实,碧螺春起源于苏州太湖的西山,又称西洞庭山。东洞庭山,简称东山,三面环水,北面倚山而与陆地相通。西山,四面环水,是中国内陆湖的第一大岛。1994年,在太湖大桥没有建成之前,西山产的碧螺春要坐轮渡,出太湖,运到东山区去卖,这就是西山碧螺春不为市场所知的重要原因。
追溯碧螺春的历史,宋代时,已为“吴人所贵”,列为贡茶。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写道:“洞庭山出美茶,旧为入贡。《茶经》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从上述得知,碧螺春的前身叫水月茶。不过,当时贵为贡茶的水月茶,还是蒸青团茶。明代,朱元璋的废团改散,为碧螺春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明代名臣、大文学家王鏊是苏州洞庭东山人。正德年间,他在《姑苏志》里写道:“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这说明,在明代已有炒青的水月茶出现,干茶揉捻得比较细紧。
到了清康熙年间,碧螺春还没出现。西山产的茶,还叫“剔目”,却声名远播。从“剔目”的字义来看,西山的茶形近于细长如目,甚或似弯弯的眉毛,但还不是螺状。“剔目”的茶毫雪白、盏浮云花,通过揉捻搓毫,其色泽可能比较接近现在的碧螺春了。
清雍正年间,陆廷灿的《续茶经》引《随见录》记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茶细,味甚甘香,俗呼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陆廷灿明确记述了碧螺春的茶名,是依据其原产地碧螺峰而命名的。在碧螺春的名字确立时,其外形还不具备“蜷曲似螺”的特征。碧螺春的外形螺曲,应该出现在乾隆以后。
碧螺春的外形特点,决定了它的炒制必须是全程手工完成。其茶青的采摘标准为,清明到谷雨的一芽一叶嫩采至一芽两叶。碧螺春的制作,属于高温杀青,主要工艺包括:茶青摊晾、挑拣、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提毫、文火干燥等工序。在炒茶过程中,要做到手、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全过程需要40分钟~45分钟。如果包括清理卫生、洗涮炒锅等辅助性准备措施,炒一锅茶的时间,平均在一个小时左右。
碧螺春的珍贵与不易得,主要体现在茶青的采摘与拣剔上。等级高的碧螺春嫩采一芽一叶,黄金采摘期不会超过15天。按照一锅茶青炒制200克干茶计算,一个青壮年茶农一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每天的炒茶量最多为2公斤左右。采茶季节,如果风调雨顺还好,若是赶上倒春寒、多雨等恶劣天气,每个茶农家的好茶产量可想而知。
正宗的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蜷曲似螺,螺上银毫密布,银中隐翠,汤色黄绿,滋味鲜爽,有浓郁温柔的花果香,叶底黄嫩匀整。当地茶农形容碧螺春“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银隐翠”,很是贴切。满身毛,是由其特殊的搓毫工艺决定的。铜丝条,是早春茶的特征,条索细而紧实,瀹泡时,入水即沉,不沉者为假。高温杀青,导致了条索泛黄。蜜蜂腿,是形容碧螺春的条索呈蜷曲状,这也是原生小青茶的紧细特征。
碧螺春的茶树品种,古时称小青茶,当地人也叫“柳条茶”,现在统称为东、西山群体种。近年,有些农户受利益驱动,在茶山引种了乌牛早、迎霜、福鼎大白茶等早熟品种,但其香气、滋味和外形,与传统的洞庭群体种相差甚远。
“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从苏舜钦诗中描写的宋代水月寺的茶园来看,与今天茶植果园深处的传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